科普中国 |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审阅专家成玉林
维生素C(英语:Vitamin C/ascorbic acid,又称L-抗坏血酸,又译维他命C)是高等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少数生物的必需营养素。是一种存在于食物中的维他命,可作为营养补充品。维生素C在大多数生物体内可借由新陈代谢制造出来,但是有许多例外,比如人类,缺乏维生素C会造成坏血病。
产品简介
维他命C可作营养补充剂以预防或治疗坏血病,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可预防感冒。维他命C可借由口服或注射来摄取。
维生素C的药效基团是抗坏血酸离子。在生物体内,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因为它能够保护身体免于氧化剂的威胁,维生素C同时也是一种辅酶。[1]
一般而言,维他命C的耐受性很好,大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肠胃不适、头痛、睡眠困难以及肌肤泛红。怀孕期间摄取正常剂量通常是安全无虞的,维他命C为一种基本营养成分,有助于组织修复。含有维他命C的食物包含柑橘类水果、番茄以及马铃薯。当它作为食品添加剂。
维他命C最早发现于1912年,在1928年首次被分离出来,在1933年首次被制造出来,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上名列有案,是建立照护系统时相当重要的必备基础药物之一。维他命C已经是通用名药物,也是成药。在发展中国家的批发价约在每月0.19到0.54美元之间,有些国家将抗坏血酸加入食物,像是营养麦片。
功能作用
在人体内,维生素C是高效抗氧化剂,用来减轻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基底的氧化应力(oxidative stress)。还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也需要维生素C参与作用。
缺乏症状
坏血病是缺乏维生素C的维生素缺乏症,缺乏维生素C的时候,组织的胶原质会变得不稳定而无法正常发挥功能。坏血病的症状是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海绵状的牙龈,与从所有的黏膜出血。皮肤的斑点分布以腿部最多,该病的患者脸色苍白,感觉沮丧,部分患者甚至无法自行活动。严重的坏血病会出现开放性的溃烂伤口,以及掉齿,最终导致死亡。由于人体无法储存维生素C,所以如果没有摄取新鲜的补给品将会很快的耗尽。
因为维生素C与胶原蛋白合成及血管弹性有关,非遭感染但却经常性流鼻血的人,只要注意补充维生素C的饮食即可避免,维生素C的缺乏会导致鼻黏膜脆弱而容易出血。
如果刷牙时,常有牙龈出血的现象,或者虽然没有用力碰撞,但身上常见多处乌青、瘀血,这是维生素C不足的症状之一。
官方建议摄取量
维生素C的建议摄取量有被一些国家机关订定出来:
英国食品标准局提出:每日40毫克。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每日45毫克。
美国国家科学学会提出:每日60–95毫克。
美国官方定义25岁男性的可容忍的最高摄取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为每日2,000毫克。
建议摄取量乃针对一般健康个体,在身体制造大量抗体与补体时,为必要反应物之一的维生素C需求量势必增加。(请参阅免疫与生化学关于抗体与补体产生的反应流程)
治疗作用
维生素C在各个器官中已经知道的治疗作用可以总结如下[7] :
在白细胞中协助噬食细菌、病毒及毒素,维持免疫系统
在肾上腺中制造肾上腺素,应付危机
在晶状体中保持晶状体的透明,防止白内障及青光眼
在大脑及神经系统中维持思想及控制肌肉的工作
在表皮层中更新皮肤
在睾丸中维持精子的运动能力
在肝脏中排除有机及无机毒素
在肺脏中防止病毒感染的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