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来越讨厌我孩子了

“我越来越讨厌我孩子了!”

原创: 沐辰  深度育儿  昨天

文/沐辰


1

  “我越来越讨厌我大女儿了!”

  前天晚上我洗漱完毕,打开手机就被好友这句没头没脑的话震晕了。

  好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六岁,小女儿才两岁。按理说正是我们这些男娃妈妈们疯狂嫉妒的对象,没想到她本尊竟会说出这样的话。

  我喝口水缓解了一下被噎住的心情,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觉得我不爱她了。我开始越来越讨厌她。我讨厌她动不动就哭,讨厌她不肯给妹妹分享玩具,讨厌她做什么事都要我一催再催。我甚至觉得她的脸都一点不可爱了,我跟她说话也越来越没耐心,总是三句不到就控制不住自己大吼大叫……”

  好友竹筒倒豆子一般,噼里啪啦把心里的疑惑烦恼一股脑倾诉给我,最后她充满怀疑地问了一句:

  “你说,我是不是不正常了?哪有当妈的讨厌自己的孩子的?”

  呃……

  隔着屏幕我尴尬地摸摸鼻子,没好意思告诉她——

  这不就是前段时间的我吗?


2

  儿子真的是越大越让人讨厌了。

  我跟在闹脾气的小屁孩身后,不无怨念地想。

  我不能带他出门。

  只要是母子俩一起出门,每经过一个商店,都必有一场撕逼大战。

  每经过一个小吃摊位,又是一场心理鏖战。

  每路过一个儿童游乐场,都是一场又哭又闹的琼瑶苦情戏。


  我也不能跟他待在家里。

  “我要看汪汪队!”

  “妈妈电脑正用着,乖自己玩会玩具哈。”

  “我要看帮帮龙!”

  “等下妈妈给你看哈。”

  “我要看超级飞侠!我要看侏罗纪,我要看哈利波特,我要看变形金刚!”

  “你这倒霉孩子欠抽是不是!”


  “儿子,中午我们吃什么?你想想妈妈给你做。”

  “我不要吃家里的饭,我要吃水果披萨!”

  “妈妈给你做西红柿鸡蛋浇米饭,酸酸的香香的,你不是最爱吃吗?”

  “我就要吃水果披萨!”

  “要不妈妈给你做红烧牛肉面,上次妈妈做了你不是说太好吃了吗?”

  “我就要吃披萨!”

  “饿死你得了!”

  仰天长叹,世界之大,家里室外,竟没有我母子俩能够和平共处五分钟的地方!

  这还不算完,我开始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费尽心思调教出来的儿子,怎么会——

  一!

  身!

  毛!

  病!

  随手丢垃圾,吃饭不洗手,乱吐口水,小动作不断,这些就算了,关键现在天热了,这熊孩子竟然时不时就把T恤撩起来,露出没二两肉的肚子!

  我:……

  要用尽洪荒之力,才能控制自己不揍丫的!


3

  我只带一个孩子,平时工作时间尚算自由,都弄得这么劳民伤财两败俱伤。

  更何况好友一个人带两个,平时上班时间都还是严格规定的。

  因此我第一句话就是安慰她:

  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这样,这不是你的错。

  你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其实并不是你真的讨厌孩子,而是你太累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妈妈都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感觉。

  某一个时间段内,简直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孩子和平共处。不是孩子无缘无故发脾气,就是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横竖看不顺眼,哪哪都是毛病。

  恨不能回炉重造。

  好友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了想,告诉她,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来源百度)

  用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来解释“破窗效应”,这个故事还是读书时代老师讲给我的。

  有一栋空置无人的楼房,一开始这栋楼房所有的门窗都是好的,住在附近的人们也就很自觉不去破坏它。有一天一个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这栋楼的一扇玻璃,由于房子没有主人,自然也就没有人要求补偿修复,这扇破窗出现之后,很快这栋楼房别的玻璃也被打碎,门也被破坏。到最后这栋楼就变成了一栋门窗破烂的楼房。人们开始把垃圾、废弃不用的东西都倒在这里,直到这里变成一个人人厌弃避之不及的垃圾场。

  “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放在育儿中则是,假如我们开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旦发现他一个缺点,这个缺点就会在我们眼中成倍放大,继而我们不自觉就会发现甚至主动挖掘孩子别的缺点,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我的孩子怎么这么糟糕?这么多缺点?

  凄风苦雨,简直哪哪都是窟窿。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对家长态度的转变是非常敏锐的,家长一点点对自己的不耐烦他们都会立刻伸着触角接收到。

  但同时孩子又是处于弱势的,他们会对家长的态度感到手足无措。因为年龄太小,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缺点就是缺点,他们没有办法自己改正,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让家长重新喜欢自己,只能依照本能哭闹,或者通过一些更加捣蛋的行为来“保护”自己。


4

  那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如何做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好友问我。

  结合我自己前段时间的情况,我给她三个建议。

1

想一想大女儿的优点,最少想三个,并且要对着三点对大女儿提出表扬。

她想了想说,我女儿很爱干净,讲卫生;还愿意帮我做家务,特别贴心;还有就是做任何事都很认真,专注力很好。

有本绘本叫《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爱德华是个很普通的小男孩,他偶尔踢东西,有人说:爱德华,你真粗鲁,你是世界上最粗鲁的男孩。

于是爱德华变得越来越粗鲁。

他有时候制造噪音,有人说:爱德华,你真吵闹,你是世界上最吵闹的男孩。

于是爱德华越来越吵闹。

他有时候欺负小孩子,有人说:爱德华,你欺负小孩,你是世界上最恶劣的男孩。

于是爱德华越来越恶劣。

爱德华就这样,变成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后来,爱德华踢飞一个花盆,花盆里的花因此长到了地上。有人说:爱德华,你真擅长种花。

爱德华变得越来越会种花。

爱德华把一桶水泼向小狗,有人说:爱德华,谢谢你帮我的小狗洗澡,你对动物真有耐心。

爱德华变得越来越爱护小动物。

爱德华的房间乱七八糟,他找不到自己要的东西,所以把东西一件一件都丢到窗外。有人说:爱德华,谢谢你给穷人捐这么多东西,你真是个有爱心的男孩。

就这样,爱德华变成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这就是经济学中的“马太效应”。意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你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就能挖掘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是引导孩子走向正能量的最大力量,而你对于这些优点的肯定就像指明灯,指引孩子往好的方向走。

反之,你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足加以批评指责,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更加犯这些错误,渐渐陷入不优秀、糟糕的泥潭无法自拔。这不是他们愿意,却也不是他们能控制的。

2

因为好友有两个宝宝,因此我猜测大女儿的表现应该和安全感不足有关。

我建议她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专门陪大女儿,假装小女儿不存在。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讲故事,聊天,画画,都可以,只陪她一个,让她能够真切地感觉到:妈妈可以不是我和妹妹共享的,每天有一个时间,妈妈是只属于我一个人的。重新找回妹妹没有出生前母女和谐相处的时刻。

让孩子能够坚定地相信,妈妈是爱我的。

3

如果有条件,可以每隔一段时间,让老公带两个孩子一天,你好好休息。哪怕做不到一天,半天都可以。利用这一天半天的时间,你可以逛街,睡觉,听歌,看电影,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因为无论是哪个家庭,只有妈妈获得足够的休息,才能保证有一个好心情,而只有妈妈心情好了,全家的晴雨表才能是惠风和畅的风和日丽。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不可能是完美的,妈妈更不可能是。

  不完美的妈妈教育不完美的孩子,就需要双方互相包容迁就。而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往往是处于弱势的,这就需要掌握话语权发家长用心思去巧妙引导,给与孩子正面的影响和心理暗示,引导他们往积极的路上来。

  如此,才能母慈子孝,皆大欢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章 从前,在埃及街的一栋房子里,住着一只兔子,他的全身几乎都是陶瓷的。他的胳膊,腿,手脚,头,躯干以及鼻子都是...
    杨梦龄阅读 3,044评论 0 5
  • 如果这是一个实现梦想就必须失去所爱的世界,那么—— “亚急性硬脑膜下出血,准备颅骨钻孔。” 躺在手术台上的男人像是...
    十六两糖阅读 1,984评论 0 2
  • Chapter7 “Hey,guys.”达斯汀欢呼起来,“今晚有比尔盖茨的演讲,去吗?” “比尔盖茨和君士坦丁没有...
    巴赫_cf8f阅读 1,226评论 0 1
  • 延伸,似无尽头。 乘微茫星光,独自,上路。 一路摸索,一路坎坷, 寻生命意义, 摸索这黑夜,静,茫,迷。 夜渐冷,...
    东方鹭阅读 356评论 8 16
  • 1.9 1.13 1.22 2.3 2.15 2.17 2.26 3.4 3.12
    绿三阅读 279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