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贝聿铭

贝聿铭说,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思想,了解自己的能力。

德意志历史博物馆

      之前写过一篇《苏州博物馆与贝聿铭》,但当时隐瞒了一个秘密,或者说当时还没准备好,那就是我站在苏州博物馆的大门口泪流满面,现在想来是被感动了,并勾起了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那是一种震颤,眼泪抑制不住的往下流,无法抑制,那种失控的体验至今都记得,贝大师离我十分遥远,但在那一刻却如此亲近,就像《传奇》歌词写的,远在天边,又好似近在眼前。估计是因为这种刻骨铭心的体验,最近又迷上了贝聿铭,买了两本书,一本是三联书店出版的《百年贝聿铭》,还有一本是《贝聿铭全集》。

三联书店


职业使然,情不自禁的做了粗糙的总结。

一、高超的沟通技巧。

贝大师说,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就知道自己又可以再工作一天了。

在贝聿铭的职业生涯中,法国的玻璃金字塔是贝大师与全法国人民的一次对抗,一次艰难的坚持,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化解这样的矛盾。

日本的美秀美术馆虽然没有通过激烈的抗争完成作品,但美秀美术馆的本意是想建一个私人的博物馆摆放收藏品,在贝聿铭的建议下,建好的美秀美术馆比之前的客户小山美秀子要求大了很多,藏品也丰富了许多,美秀美术馆应了林语堂先生的那句话,“最好的建筑,就是你不知道自然在这里终了,艺术从这里开始。”

美秀美术馆的隧道和吊桥与美术馆是一个整体,灵感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美术馆虽然建在日本,但实际上完全是中国传统的灵魂,那里有典型的中国风景,有山有溪谷,其中雾气萦绕。贝大师手上的每一个作品都有不同的难点,但他完美的克服,难得的是,大部分都将难点变成了亮点,我想,这就是他的伟大之一吧!200米隧道的小心机,在于它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见,它是一个圆弧形,一个弧形让我想到了狮子林里那弯弯曲曲的小径。每走一步都不同,走到隧道的尽头豁然呈现美术馆的景象,一种意外之喜。而120米长横跨深谷的吊桥悬于深谷之上,这座后张拉索桥紧接隧道口,特殊的结构设计在不对称的情况下保持了隧道和桥之间的延续性。这座吊桥在2002年11月2日获得了由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颁发的“优秀构造奖”,颁奖评语中提到,“在保护自然的同时,这座明亮而空灵的建筑浓缩了构造之美和艺术之雅。”

美秀美术馆吊桥


二、扎实过硬的实力派。

贝聿铭在17岁之前是在中国生活,他童年成长在苏州的狮子林,与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都属于苏州园林,并已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归隐于山林之间,又不到山林之间去。”在园林是听雪之堂,弹琴之处,看戏之所,是一种寻求天人合一的媒介。狮子林曾是贝氏家族的私产,贝聿铭在多年以后回国,回到狮子林还说这里是捉迷藏的好地方,看来儿时在狮子林中经常玩耍,留下了深刻的童年记忆。如果你去狮子林,真的如贝大师所说,曲径通幽,每走一步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而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不断勾起你的好奇心往前,墙面上或扇形,或圆形,或方形的“画框”让你忍不住去望向对面的风景,一步一景并不夸张,整体给人灵动的景观效果,可以想象,在春夏秋冬四季变幻中,园林的景色也总是在变化,晴天随着阳光的东升西落,在光影的变幻中,有不同的景致,阴天雪天也有不同的格调,景色一直在变化,没有视觉疲劳,反之引人入胜。贝大师在很多年以后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想来,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的设计是有相当大的影响的。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

狮子林(摘《百年贝聿铭》)


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童年的贝聿铭是幸福的,那些景色,光影都刻在他的潜意识里,长大后在美国留学期间,贝聿铭接触学习了西方的文化,思想,建筑理念,中西方的剧烈反差,为他拓宽眼界,并打开了另一条思路,他拜在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门下,这样的交流是很多建筑师可望而不可及的经历和体验。

香港中银大厦


三、中西文化碰撞的生命。

贝聿铭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美国上学期间直至结婚生子,已经完全像美国人一样生活工作,用美国的方式进行思考,但其童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以及他生长的环境,实际上深入骨髓,这体现在他的设计作品里,留心观察的话,可以发现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喜欢用透光的玻璃,将光线引入室内,通过阳光照射不同的角度,使建筑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即建筑虽然是不变的,但也是在变化的。又比如墙上“画框”设计,或扇形,或方形,或六边形,在我看来这都是在延续狮子林一步一景的效果;再比如建筑的周边或室内总是优先考虑周边的环境、背景,喜欢使用树木、竹子、盆景等有生命的植物,来衬托建筑的灵性,相得益彰;需要强调的是,几何图形中三角形,方形使用很多,可以在苏州博物馆、美秀美术馆、伊斯兰。、香港中银大厦等都能看得到。

他游走在中美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他从两个对立又互补的世界中汲取了精华,中国赋予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扎根传统的贵族特有的权威感;而另一方面,美国使它能够从过去的历史中解放自己成为现代主义流派代言人,扎实的功底,自身的勤奋努力,让他脱颖而出,好运不断的眷顾他。

苏州博物馆“贝的小女儿”


贝聿铭将西方所学的建筑设计作为一种手段或方式来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命和灵魂,在他设计的诸多作品里,总是能看到一些东方建筑,或者应该说传统古建筑的影子,那些留白和灵动,只有他能将二者融合的这么完美,与他扎实的功底和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四、谦逊低调的行事风格。

在设计肯尼迪图书馆时,肯尼迪的妻子杰奎琳最终选择了当时并不出名的贝聿铭有一个小的细节值得关注,就是杰奎琳在去拜访世界各大建筑师,在拜访贝聿铭时,他特意将建筑师事务所重新粉刷一新,并且在大厅进口处摆放了一束杰奎琳喜欢的鲜花,当杰奎琳问到贝聿铭是不是任何人来都有鲜花,,贝聿铭说这束鲜花是特意为她准备的,这让杰奎林大受感动,而后贝聿铭通过对建筑的理念和与杰奎林的高效沟通,让杰奎琳感受到贝与自己的丈夫肯尼迪性格很相似,由此产生了好感。很多时候,实力只是前提,而其他可能是最终取决于成败的关键要素。

图片来自书籍《百年贝聿铭》


五、绅士风度下温柔的坚持。

我想,没有人不喜欢贝聿铭的性格,他绅士,低调,任何时候说话都很谦逊,但是谦逊和温柔的底层是强大到不能再大的自信心。《百年贝聿铭》写道,他总是用谦虚温柔的话语表达不可动摇的理念。苏州博物馆当时的屋顶材料,苏州政府及当地建筑专家当时希望能用瓦片,这样能代表苏州的特点,但贝说,“我做的是现代建筑,如果要用瓦片,那不是穿着西装戴花翎帽吗?”这种坚持,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文化加持,我们只看到了贝大师的经典建筑作品,并不知道这些作品能被后人所参观,前期的沟通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和他的作品实力旗鼓相当。

苏州博物馆夜景

有机会再说说,贝大师建筑生涯中几乎致命的一击,没错,就是“汉考克大厦风波”。

写到这里,居然产生一种冲动,以看他的建筑作品来游世界。

致敬贝大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