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MOKRA 是 Mission,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 的缩写,在传统 OKR 和 MOKR(Mission + OKR) 的基础上增加了 Action 放到日常执行里。
先梳理一下实体和实体关系:
Mission:我对一个项目/事情的使命,比如对于“工作”这件事情,我的使命是“提高全体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效率,在相同条件下,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Objective:1个使命是由多个目标组成的,要实现上述使命,我应该设置哪些目标 或 检查点,要尽量量化,比如“人们在出行时间上,每100公里能够把时间缩短到2分钟”;
Key Result:1个目标是由多个关键结果组成的,要实现上述目标,我应该通过什么方式去做,也要尽量量化,比如“生产200台时速1500公里的飞行汽车”;
Action (todo):1个关键结果是由多个行动组成的,要实现上述目标,我要做什么行动,比如“完成飞行汽车的发动机设计图纸”;
为什么要引入 Action (todo)
OKR 目前多用于组织管理,互联网企业中比较常见。Bytedance 的 OKR 实践是很好的,也有成熟的管理工具。
但是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高层的管理者越能用好OKR,对于双月的 Objective 和 Key Result 写得准确清晰。越是一线执行者越不好写 OKR,很大一部分一线员工是不写OKR的,或者写得非常像 todo,就连 Objective 都是1个todo,比如“完成 xx 系统 v1.1.x 版本后端开发”,然后 Key Result 分别写上这个版本里的一些功能。
在 OKR 管理系统里,有一句 slogan “不要把OKR写成todo清单”,但是一线执行者不可避免把 OKR 写成 todo。
OKR 继承了 彼得·德鲁克 目标管理(MBO)的管理哲学,强调自我管理,弱化各级管控。在实际工作中一线执行者是很难有自我管理灵活性的。管理层可以在 N 个战略目标中选择 2-3 个作为本期重点,但是一线执行者不可以随意挑选,要想实现管理层的这些目标,他们不得不做大量被安排好的基础工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样一来一线员工的 OKR 里写都是 完成 xx 需求开发就不奇怪了。
那么管理层只需要提出 Objective 和 Key Result,不需要做任何基础工作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管理者每天都忙碌在各种沟通和协调之中,比如“召开xx会议,跟小组负责人敲定xx方案”。这些行动也是可以被计划 和 复盘的,它们可以被结构化。如果它们不经过计划推敲,那就很难量化每一步行动的意义和效果。
很多人都会在 Objective 下面写 Progress,我觉得它不能完全替代 Action,因为 Progress 是事后记录,不是事前计划,当你写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了。
所以我引入了 Action 的概念,对于管理层来说,除了制定 Mission 和 OKR,也要列举自己的 Action,也就是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列表,这个列表最好也是全员公开,充分传递信息,也充分接收评价和反馈。对于一线执行者来说,也许他们不用写 OKR,只需要写自己的 Action,每一个 Action 对齐上一级的 Key Result 就好了。
Mission 一定要宏大吗
有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就是 Mission 一定非得是宏大的使命。其实它可以被通用地表述为一个 Project 的 Mission,Project 可大可小,有的 Project 甚至可以小到没有 Mission,多个Project 可以嵌套,可以相交。
比如 “A 和 B 婚姻”可以是一个 Project,而“A 和 B 幸福美满过一辈子”是 Mission,这个Mission下的 Objective 可以有 “抚育2个健康聪明的孩子”,其中一个 Key Result 可以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KR 对应的一个 Action 是 “A 和 B 每周三去早教机构学习育儿课程”。
也可以存在另一个 Project,叫做“A 和 B 婚礼”,它也可以有自己的 Mission,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甚至还可以有一个 Project,叫做“A 和 B 拍摄婚纱照”,它可以没有 Mission,也可以直接拿“A 和 B 幸福美满过一辈子”来做 Mission。
我经常把一次从北京回老家的短暂旅程当做一个 Project,当然这个 Project 比较小,小到可以没有 Mission,可以直接写 Objective 和 Key Result。也就是说 1个比较小的 Project 可以没有书面的、正式的 Mission,但是其实它存在,你不需要写出来也可以。
但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一定要有 Mission,Mission 是你长期坚持下去的动力,比如学英语,很多人都学英语,但是坚持不下去,因为学英语要做的 Action 太多了,可能是几万个 Action,仅仅有 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因为“我不知道我到底为什么要学英语”,这里就是缺少了 Mission,如果一个人学英语的使命是“我是一个中东战乱地区的人,需要学习英语争取移民到一个安全的英语国家”,那我觉得他学会英语的概率会大很多。

学习一门语言的途径
相反我学英语使命不清晰,或者使命是“大家都在学 / 老师强迫我学 / 工作中总用得到一点点”,这些使命的 ROI 太低了,付出几百上千小时的努力学习,回报却是滞后的、不确定的,我觉得在大家自己的潜意识里就会自然放弃掉。同样 健身、学习艺术 都会有这个问题。
在团队中 Mission 更重要,一个团队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对使命的认同。这个使命越清晰,认同感越强,那么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就越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没有凝聚力,就是因为提不出一个全公司上下认可的使命,不同部门 和 层级各自为战。
MOKRA 层级关系
传统 GTD 工具 Omnifocus 的模型是非常灵活的,它有 Folder、Project 和 Action,其中 Folder 可以无限嵌套,可以层层分解一个巨大的任务,比如“制造1个火星登陆飞船”,通过无限分解,也许下一步行动仅仅只是“去超市买一个 #5 *6 的螺母”。
MOKRA 没有那么灵活,它是有梯度的,M 下一级就是 O,O 下一级就是 KR,KR 下一级就是A,Action 是一定要具体到行动的,这也意味着更容易操作,对模型抽象的要求不那么高,我们可以直接开始操作。
我们制定的 Mission,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 都是基于特定时间、特定环境提出来的。在不同的时间 和 环境下它们有可能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还存在杠杆效应,Mission 一旦错误,那么导致错误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随着环境的变化,事物不同发展阶段,Mission,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 都有需要随机应变。所以我们需要随时检视,对于 Mission 来说我觉得双月是一个比较好的检视时间段。但是对于 Objective 和 Key Result 来说, 每双月检视一次又太少了,所以 Mission,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 分别需要定期检视,比如这样
Mission 使命,每 2个月检视一次,可以修改、删除、完成;
Objective 目标,每 2周检视一次,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完成;
Key Result 关键结果,每周检视一次,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完成;
Action 行动,每天检视一次,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完成;
这里要注意,四个层级存在继承关系, Mission 一旦修改,那么下面的 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 基本都得修改,Mission 一旦删除,下面的 Objective,Key Result,Action 都要思考存在的意义。
但是不存在严格的向上继承,比如完成1个 Mission 下所有的 Objective,不代表 Mission 就完成了,因为 Objective 只是最初对 Mission 的预判,不一定是完全等同的。
基于单个 Project 的 MOKRA 实践方式
现代生活中我们都不是单线程运行,每1个时间节点面临很多事情,比如创业、恋爱、装修、亲人过生日、朋友借钱等等。
如果我们只处理1个事情/Project,我相信很多人会处理得很好,比如给我1年时间好好办婚礼,那肯定没问题。我们先假设我现在只面临1件事情,我会怎么做,我会计划、实践、检查、再计划,其实就是 MOKRA。
我们在任意一个时间节点都会这个 Project 的 Mission,会有这个双月内制定的 Objectives,会有随着 Objective 制定时写的 Key Result,并且每周会检查一次,还会有一对 Action 清单。比如我写了 5个 Objective,每一个 Objective 有3个 Key Result,每1个 Key Result 都需要20步 Action 才可以完成,那么我一共要做 5x3x20=160个 Action 才可以实现 Mission,完成这个事情。
每1个 Action 都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做,有比较复杂的 todo,比如画一个建筑的结构图,可能要15个小时,1个工作日还无法完成,也有比较简单的 todo,比如去把文件打印出来,5分钟就好了。Action 除了有时间长短,还有精力投入度的要求高低,也就是常说的难和易,比如“画建筑结构图”比“打印1份文件”要难。
人们会有一种“先做简单的,不做复杂的,延后做复杂的”倾向,这是天性使然,因为容易的事情风险低、反馈及时。但是如果我们要完成1个复杂的事情,不可能全是简单的 Action,这里就要用那句古话,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事情不问难不难,要问应该不应该,怎么判断“应该”呢?就看这个事情是不是 直接有效促进 Key Result 的达成了。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判断 Action 的优先级,假如有100个 Action 要做,它们又不全是串联的关系。我在同一个时间可以在 30个事情中选择一个先做,那到底该选择哪一种呢?
其实没有绝对的正确,我们也不应该追求绝对的正确路径,真正工作生活中很难有那种“不可逆转的选择”,很多事情都是非线性的,比如有学生考上国外大学,未来打算在当地工作,这是“不可逆转的选择”吗?其实不是,随时都可以再回国就业。就像你开车错过了路口,往前走再掉个头回来就好了,所以当面对优先级选择的时候,首先要消除“纠结”的心态,遗传算法的启示 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随便选就行,“四象限法”是一个很好的思维。我们先做重要和紧急的,再做重要且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可以委托他人去做,不重要不紧急的就直接不做。

柯维时间管理“四象限法”
依照“四象限法”我们可以把 100 个 Action 按照顺序排下来了,成为1个 Action feed 流。在往前做的过程中我们的 OKR 甚至 Mission 会发生变化,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这100个Action 的 feed 流其实也需要有一个动态更新的过程。
那我每天做多少 Action 比较好呢,其实 Project 168 可以解决,这是来自 Ted 的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分享,1天有24个小时,一周有7天,每周有168个小时,这些时间使我们的时间资本,我们的“钱”,我们可以用它来买东西(做事情),不论我想“买”多少东西,都只能从 168 里面扣除。
我们每天睡觉休息8个小时,那么168-7x8=112,吃饭3个小时,112-7x3=91,一周剩下91个小时,其实非常多了。足以容纳下很多工作和生活的计划,比如每天学英语1小时,也就消耗7个小时,仅占到7.7%,但也不是说每周 91 小时都要 all in 在工作或者某个事情上,保持好长期平衡就好了。
总结一下,如果我们只需要做1个项目/事情,它在可见的未来有100个Action,我们需要先把它们按照优先级排序,然后再按计划处理,我们每周有91个小时可以投入到其中。其实仔细算下来,几周就搞定一个大事情了。
多个 Project 并行
但是事实上我们要同时处理多个 Project,比如生活中、工作中会同时面临 5 个事情,有主动想做的,比如双十一购物计划,也有被动要做的,比如老板要我提升公司 10%的 DAU。
每一个 Project 都有自己的 Action,甚至不同的 Project 会有依赖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模型。但其实还好,可以用一个方式处理:我们把这 5 个事情的 MOKRA 写出来,形成 5 个Action feed,这个不难,上一个章节就说明了,只要做 5 次就好了。
但是第二步难,要把 5 个 feed 合并成1个 feed,根据四象限法把 500个 Action合并到1个feed 里,同样要注意“不纠结,不畏难”。
这个 feed 的难点不仅仅在于 Action 多,还存在非常复杂的 Action 变化。我们需要随时检查、调整,但我们的时间还是 P168,也许每周整理这个列表就需要花十几个小时。这样每周 91个小时就不那么够用了,时间虽然多,但是Action也很多,即使你硬着头皮上,也很难坚持很久。
砍掉一些 Project
很多人说在大城市工作一天,获得的成长相当于小城市一周甚至一个月,我觉得有道理,而且不仅仅是量变的区别,我觉得还会有质变的区别,比如一个小县城大概率不会有音乐厅、美术馆、游乐园。北京孩子认识“恐龙”也许直接是在中科院古生物博物馆里进行的,所以有可能在大小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带来的差别是“永远也无法追上的”。
那我们在大城市每周疯狂工作/学习,用掉91个小时,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吗?我觉得不是,这个其实涉及到人生观了,不做过多赘述。
重点是人(特别是在自驱力强的人,比如在大城市的工薪阶层)都会有“对资源/信息的贪婪”,希望面面俱到,什么都强,这是符合趋利避害天性的。但是想法好,结果不一定好,物理上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即使 MOKRA 或者别的项目管理方法论用得再好,也不可能在1个月内学会20种语言。
“对资源/信息的贪婪”其实是好事,但是不要忽视“时间的力量”,人均寿命达到80岁的今天,只要把时间拉长一些,是可以完成“学会20种语言”的。
另外我们也需要思考“做这个事情有意义吗?”每个人的人生观都不同,但是大体上是比较通用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和成长环境不会差太远,很多 Project 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但是实际上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比如“做一个网红”、“练出8块腹肌”等等,也许我们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达到“成为值得别人尊敬和喜爱的人”,所以想清楚每一个 Project 对自己的意义,果断砍掉一些不合适的 Project 是必要的。
所以在 OKR 理论里,作者也会建议在我们 Objective 和 Key Result 不要超过5个,靠长期迭代去实现宏伟的目标。即使我们急于实现许多宏伟的目标,但最好的方案还是长期作战,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