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老了,指望谁?一群老人的实在话,有一个自己的窝,不到死千万别丢、有一个老伴,好好相伴、有一个身体,自己保重、有一个好的心态,自己快乐!
人老了,指望谁?其实只能是自己,自己,还是自己。
日前一名八十岁的老太太跌倒送到医院,没想到老太太有严重的糖尿病,怕感染住护进加护病房,医院打电话给老太太的九位子女时,竟然没有人愿意出面付医药费,也没有人愿意照顾…………。
七十三岁庄先生遭妻儿遗弃,独守空屋,因中风不良于行,经常爬到街上乞食,居委找到老先生的子女却碰了一鼻子灰,庄先生因为有五名子女及配偶,不符合贫困补助资格,儿女散居各地,也未抚养老父亲,庄先生现在缺的不是金钱而是照顾………………

人老了,指望谁!要分几个阶段来谈。
第一阶段
退休以后六十岁到七十岁身体比较好,条件也许可。
喜欢吃就吃一点,喜欢穿就穿一点,喜欢玩就玩一点。
不要再刻薄自己,这种时日不多了,要把握住。
钱把住一些,房子留住,把自己的后路退路都安排好。
孩子经济好是孩子的,孩子孝顺是孩子的好品德,好质量。
我们不拒绝他们的资助,不拒绝他们的孝敬。
但还是要依靠自己,安排好自己生活。
第二阶段
七十岁过了没灾没病的,生活还能自理,这没有太大的问题,但要知道这是真老了,慢慢地体力精力都会不行的,反应也会越来越差,吃饭要慢——防噎,走路要慢——防跌。
不能再逞强,要照顾自己啦!
不要再去管这管那,管儿管女,有的还去管第三代,管了一辈子,该自私一点,管管自己啦,一切都要悠着点,帮助打扫打扫房间,把自己的健康的状态保持得尽量的长一点。
给自己能够自主生活的时间尽量的长一些,不求人的日子总好过。
第三阶段
身体不好了,要求人啦!
这一定要有所准备,绝大多数人都逃不过这一关。
心情要调整好,要适应。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坦然对待。
这是人生最后一段没有什么好怕,早有准备就不会太难过。
或是进养老院,或是居家养老,量力而行,酌情而办,总会有办法,原则就是不要磨子女,不要给子女心理、家务、经济添加太多的负担。
自己多克服一些,我们这一代人什么苦什么难都经过,
相信我们人生最后的旅程也会坦然度过。
第四阶段
自己头脑清醒,身体疾病缠身无法治愈生活质量极差时,
要敢于面对死亡、坚决不要家人再抢救,不要亲友做无谓的浪费。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一直认为,80岁以上的老人,不需要限制他们食物清淡, 不必减重,吃的下比较重要,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可以吃到自己认为的人间美味,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些。限制老人不能做这吃那,是违反人性的,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
事实上,越来越多科学证据显示,老人要吃好一点,吃胖一点,让他具有多一点对抗疾病,对抗忧郁情绪的能力。我愿,每个老人都可以享受自己美好的最后一段人生,不要留下任何遗憾。
一个人的老后,几个老友约了要碰面;忙得不想参加的我本来说了个「不」,但想到人生过了一天少一天,老朋友能见就要多见。还是把时间空了出来。我们的聚会,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讨论「预立遗嘱」,大家想的都差不多:三反(反电击、反插管、反气切),一要,要树葬,我们看透生死,无非是想让人生简单一点,不给人添麻烦。
寂寞不是病,痛起来要人命。「结婚也好,不结婚也罢,无论是谁,最后都是一个人。」
将来的“老有所依”其实是这个意思!
结语:
俗语说的好「有理财就不穷、有计划就不乱、有准备就不忙」,身为老人预备军的我们,是否做好准备了?只要事先做好准备,日后就无须忧心老后生活。
要准备的第一件事就是能老健,平时就要注重三养:吃得营养、注重保养、要有修养。
第二是老居:与其和儿孙同住,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不如独自享受单身之乐,无论都会或郊区,住最适合自己的地方。附近有你喜欢的餐厅!
第三是老本:既然养儿已无法养老,为人父母的也只能自立自强了,老本一定要保得好,不进棺材前一定不分家产。
第四是老友:有个好朋友、好饭友和伴侣一样重要,平时要广结善缘,多认识各类朋友,是单身贵族享受生活的一项秘诀。
总之,不管你是长寿的欧吉桑或欧巴桑,到最后都是一个人,这句话一点也不悲凉,也不可怕,全看你如何安排生活,全看你有没有成熟的心理。喜欢就值得去做,别忘了,这辈子就只这一次,遇到健康的或是幸福的事,可别总是期待留给下一代。
将来的“老有所依”其实是这个意思!
感想:
当你也老了切记!我们注定是孝顺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儿女抛弃的第一代,千万不要“人在天堂,钱在银行”,什么「一个人很寂寞」、「老了没人照顾」等种种负面讯息,早已是过时的说法。
要认清:财富只是数字问题,名利只是短暂虚荣,生活才是人生的全部,当个「乐在享受单身暮年」的人,人生就有如再度染上春天的色彩,条件是:身体强健,有钱、有闲、有朋友,并且有自己专属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