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又是我。
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昨天我才来瞎扯,今天又再来一次了。然而,我心里的声音,并非是此意,石椅绿枝条,车辆昏黄灯。七点,一个忙碌得孤独无言的时间。大多数人,心中有万分希冀欲归家,而我,悠闲自在因为无法归家。
小民谣,小悠闲,小夜晚,小小的我 ,在大大的时代努力地活着,努力地笑着。
还是继续说说民谣吧。
民谣,这样的字眼在以前我是不屑一顾的,更喜欢那些具有高超演唱技巧的歌或是高低起伏绵绵不断的歌,喜欢李佳薇《煎熬》那段撕心裂肺的嘶吼,喜欢张敬轩《披星戴月》那稍有些阴阳怪气的味道,当然,这是结合别人的评价,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阴阳怪气,最多只怪他们让传统成为桎梏吧
从小对民谣接触得是少的,错过了文艺青年对张悬陈绮贞的热烈追求,错过那段文艺泛滥得成为暂时大众口味,当然,学生该经历的也是这个阶段,对于音乐,刚开始是从哼哼唱唱儿歌到强烈迷恋徐良汪苏泷,然后稍微正常了,喜欢的是大众歌手像阿妹王菲等等,再接着,要追求与众不同了,那么粤语歌英文歌大概是高端的体现吧。之前在狂恋粤语歌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的,现在想想其实歌曲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该瞧不起那些广场上此起彼伏的歌,也没有说能唱几首艾薇儿蹲妹泰勒的歌就多有高端。
当然,民谣中传唱甚广的歌肯定是有的,风靡一时的《同桌的你》相信很多人多多少少能哼唱几句,《童年》更不不用说了。
显然,这些都不符合我胃口。
喜欢上的第一首民谣应该是《南山南》。跟别人不同的是,我不是听的《好声音》而了解到这首歌,而是朋友推荐而去听的。第一次听没怎么用心,也谈不上喜欢,但留下了一个印象还是挺好的,也就大概在暑假吧,闹歌荒时找来听听时才发现原来我因为自己没有用心听而差点错过了一首好歌。但想想,《南山南》又不像是那个将我带入民谣世界的歌。那时,喜欢《南山南》,喜欢的是那段断断续续的京剧和京剧过后那段悲凉的小曲儿。挺多人喜欢一首歌是因为旋律好听,颇有些相似,又有点不同,同样是因为旋律,而我喜欢的是旋律所营造的感觉。
之后听的民谣多了,才知道原来《当你老了》也是一首民谣,之前还挺喜欢这首歌的,说来也颇有些有趣,喜欢的是莫文蔚在春晚唱的,也许是因为春晚太无聊了偶尔一首还能入耳的歌让我有喜欢上了。本不爱石块,只是因为在黄沙之中才爱上这灰黑色的小玩意儿?当然不是。喜欢是因为歌词,曲子还过得去嘛。但莫文蔚的版本就融入了更多的流行元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大概以后还会听更多的民谣,会更喜欢民谣。因为我是一只飞鸟,在未逃离孤岛前,一双翅膀对蓝天的情谊难断难别。
一直觉得,每首歌都应该配上一定的意境,也就是听着这首歌脑海里就会浮现一个画面,或者说,在一天中某个时辰某个地点,听着这首歌最有感觉,就像函数的对应关系。
而民谣,因为太过自由,所以没有固定的画面去匹配它,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有它奔驰的身影,碧海蓝天下见它意欲高歌,夕阳西下如断肠人天涯断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