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有两种生活,一种是你现在已知的生活,另一种是你一直期待的生活。
--马克李维《伊斯坦布尔假期》
他,叫戴德利,风趣幽默,细心体贴,会弹琴会画画;
她,叫阿丽斯,粗心大条,简单细腻,对品香味天赋异禀。
他,爱母亲,跟父亲刻意疏远,很久才回一趟家,一个人弹琴画画;
她,父母双双在战争中亡故,常常跟三五好友聚会游玩,其中还有一位关系暧昧不明的青梅竹马。
他,喜欢安静,常常觊觎想在她房间里的落地大玻璃窗下作画;
她,爱热闹,惦念他的是停电时候他有满满存货而自己永远缺的蜡烛和火柴。
他似乎很反感她和朋友的吵吵嚷嚷从不怎么隔音的隔壁传过来;
她似乎不太敢和这位高冷挑剔的邻居接触……
在一个都无人陪伴的圣诞前一天,两位孤单的人终于在相互嘲笑了一下彼此的采购之后,寒暄了一下彼此的家庭。在戴德利先生的建议下,共进早餐。从他爱画城市里的人来人往的十字街头开始,聊到对隔壁桌用餐的老太太的生活猜测,然后聊到了阿丽斯前一天去100公里以外的防波堤上算命师的神秘预言和每晚的噩梦。
然后,戴德利先生放弃了平安夜和阿丽斯一起在公园喂鸭子的计划,驱车在寒冬里踩着薄冰,将原计划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开了一整天,再次到了算命师那里问个究竟。
不得不说,戴德利先生真是一个疯狂的,处处有惊喜的行动派。他这样做看似是一位艺术家的无聊加好奇心,再加上那么一点对邻居的噩梦困扰的担忧。
终于在得到了一个比前一天的加强版的算命师的预言之后,阿丽斯更加困惑了。驱车回到住处,已经快午夜了,他们两人已经快要冻僵。在一起做了一顿圣诞大餐,促膝长谈了彼此的家庭和各自有趣的职业后,各自回去休息了。是的,在这个站在上帝视角充满了暧昧的晚上,两个三十好几的伦敦人,真的是像小男生小女生一样纯聊天而已,而且,聊得还相当愉快!
这符合生活常理,但明显不符合小说的常理啊!尤其是流传甚广的爱情小说常理啊。
那它流传的好口碑在哪里呢?
答案是:剧情和优美的文字。
关于那个预言。女算命师预言长着欧洲人面孔的自认为土生土长英国人的阿丽斯出生在一个神秘的几千里之外的东方国家,甚至她必须完成一次漫长的旅行,遇到第七个人,才能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在伊斯坦布尔,她会遇见那个能带她去下一站的人。
如果说这是一场骗局,然而算命师两次都拒绝收取阿丽斯费用。而且在阿丽斯表达了因为算命而失眠不适的时候,算命师甚至开始自嘲自己不过是头脑发热临时想到的。
最最关键的是,不停困扰着阿丽斯的噩梦里,确实有一些不明建筑和街道的存在。
阿丽斯发现后面的日子,这位可爱的邻居总是能够及时出现在最需要他的时候。比如,在最爱的公园里没有东西喂鸭子时候他大衣口袋里有面包屑,大冷天里他可以开一辆二手车带她回家,耐心主动地教她学开车。然后,阿丽斯得了重感冒在家里晕倒,戴德利又衣不解带地照顾了她一夜,还有私人订制手工做的脆饼。
在这最初的交往细节里,戴德利先生非常细心地为阿丽斯留下家里足够用的火柴,比她先到她钟爱的公园喂鸭子,带她去吃最好的麦片粥,而阿丽斯在对方信誓旦旦地对隔壁桌老太太的观察推断明显错误的时候,并没有戳穿他。
永远洞察到她的内心的是她的朋友卡罗尔,她不仅戳破了阿丽斯和自己暗恋的青梅竹马的若有若无的暧昧,还第一时间觉察到阿丽斯已经称呼自己的邻居从“那位搞砸了我们的派对的暴躁先生”改为“伊森“了。她们明明是"情敌"关系,却是可以分享秘密的闺蜜,生病时候无微不至照顾,会带自己妈妈做的蛋糕给阿丽斯,这才是真正的朋友该有的样子。
就像她自己对阿丽斯说的那样:“我是个坏姑娘,我妒忌了你,但是你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我爱你如爱我的姐妹。”
姐妹才是最了解她的人,她才是预言家。她早就说过:“你受够了一个人的孤独,你梦想收获一份伟大的爱情,但同时却没有什么比坠入爱河更令你害怕的了。一想到你会心心念念地爱着某人,你就会惊慌失措。
内心想去伊斯坦布尔开启神秘之旅的阿丽斯悄悄去旅行社打听行程,由于经济原因包括内心的懦弱,始终无法走出这一步。
这时候我们的救世主邻居出现了,他不仅意外继承了关系不好的父亲留下的一大笔遗产,还讲了那位驾驶飞机飞越安第斯山脉的女驾驶员和算命师的故事。然后提出了一个让阿丽斯去土耳其发现新香料自己做合伙人的想法,这样他的资助就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阿丽斯也不会拒绝他。
他甚至带她去了一家最富丽堂皇的酒店吃饭,就是为了未来合伙之后的分成,并明确表达了和阿丽斯不是彼此的那盘菜。郑重说明自己是阿丽斯遇到的第一个人,在交到下一个人手上时候他的使命完成,阿丽斯带着大落地窗的房间就归他为画室了。动机看起来单纯、功利,并且无懈可击。
旅途比想象的还要精彩,他们途径巴黎,维也纳转机。
最精彩的我称之为“维也纳之夜”。他们到达维也纳之后并不顺利,因为出租车前方遇到车祸,没有办法准时达到酒店,戴德利先生也莫名地因为迟到而脾气暴躁。
看下去发现,他的暴躁是有原因的。他预定了一场《唐璜》的歌剧院演出。可是他们无法换好燕尾服和晚礼服入场。用阿丽斯的话说“穿得跟要饭的似的”就进去了。他们只好用装听不懂语言混过了要求他们脱掉大衣的检票员,然而却没有糊弄过说英语的引座员。
唉,维也纳歌剧院就是这么傲娇,宁可退票也不接受非正式着装的观众。
然而,他们在垂头丧气的时候,跟着搬运小工走进了剧院小门,爬上了剧院梯子,在剧院上方看了半场歌剧。
哇呜,这行为,真是酷炫极了!人生总要有一些冒险的。他们像没被老师抓住的逃课的小孩一样开心。
在伊斯坦布尔,他为她找到了最好的香料师,最好的向导,甚至参加了大使馆举办的晚宴,送她最美的晚礼服,带她做最美的发式,让她成为了大使馆舞会的焦点。从而使她认识了大使夫人,委托领事帮忙查找档案,使算命师的预言抽丝拨茧,冲撞了无数个死胡同之后一步一步在接近真相。
其中有一段戴德利先生神神秘秘找向导的描写,曾让我的心跌到了谷底。他说自己是个房地产商人,他甚至要向导帮忙找一个诚实可靠的人来装阿丽斯的命中注定的良人,这样他就可以回去独享阿丽斯的落地大窗的房间画画了。那一刻,我似乎觉得,也许他真的不是算命师讲的那位阿丽斯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然而,当他一步一步发现自己找来的向导对阿丽斯比想象的还要殷勤的时候,他在异国他乡一次次醉酒。爱丽丝在舞会上喝醉了,他扛着她回酒店。阿丽斯的气息挠得他耳朵痒痒的,他却也只是坚持把她脱好鞋子,盖上毯子,拉好窗帘,关灯离开。
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
而当阿丽斯的调出新香味和寻找自己身世及MR.RIGHT(真命天子)计划按部就班了之后,戴德利先生准备回国了。
因为这个自认为“固执、古怪”的单身汉,发现自己爱上一个女子,必须趁早抽身,因为他认为“最美好的情感也会被时间湮灭,变得一文不值”。他害怕自己像父亲一样,令自己的另一半不幸福。
我对你最后的爱,就是手放开。
戴德利先生提前回国了,我想他是无法原谅自己亲手把挚爱的女人推向另一个人的怀抱吧。
然而,思潮汹涌……
“你轻轻地拂过我的灵魂,你改变了我,你让我忽然产生了爱人与被爱的渴望,我怎么能够原谅你呢?”
不在一起的日子,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他为她信里描述的哭,也为她笑。
阿丽斯准备回国了,戴德利先生却遗憾地告诉她因为提前订好的和女伴的度假,无法见面。
直到一张遗忘在雨衣口袋里的门票出卖了他所有想法。在阿丽斯的追问下,他的爱无所遁形……
而阿丽斯,也承认从知道他是画十字路口的时候,就爱上他了。
这世上最美好的爱情,无非是,我爱的人,他刚好也爱我……
书中美好的故事圆满结束了,而我,成功成为了马克李维的脑残粉。他对剧情的走向,细节的把控真是细致而老到。
阿丽斯知道青梅竹马安托对自己的好,在异国他乡写给安托的信却一封也没有寄出,甚至烧掉。而她寄给戴德利先生的信都是迫不及待。虽然有一封信的抬头错把戴德利写成了安托。
我想安托是她寂寞心灵的一种寄托,她写给安托的时候更多是写给她自己。而戴德利更像是一位精神伴侣,在一起大哭大笑,内心情绪和秘密都无所遁形。
而那位算命师,其实是她在土耳其的乳母的妹妹,知道阿丽斯的身世也并不奇怪,所谓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刚刚从身后走过,无非是爱的眼神从来都无所遁行吧。她为什么不直接说破呢?我想,就如她说的,人生是由自己的选择走下去的。人生需要自己寻找出答案。
关于马克李维,这是一位法国男作家,居住于纽约,有土耳其血统。他35岁才为了给自己的儿子了解30岁的自己,完成了第一本小说。他的大学专业是计算机,还曾经为红十字会服务了6年,创过业,开过一家颇为成功的建筑事务所,拍过短片写过歌。真是干一行,精一行啊。
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他笔下的人物塑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偷影子的人》主角就是一位见习医生,比如《伊斯坦布尔假期》中去神秘的东方国度对自我身世的寻找,因为他自己就有土耳其血统,祖父母是犹太人,在二战时候遭受过迫害。
我刚开篇看的时候,甚至怀疑他受到过张爱玲的影响。因为开头是回忆的方式讲述,而且是泡了一壶茶娓娓道来。这仿佛是《沉香屑-第一炉香》的感觉,区别就是一个是点香的功夫,一个是泡茶的功夫。
你轻轻地拂过我的灵魂,你改变了我,你让我忽然产生了爱人与被爱的渴望,我怎么能够原谅你呢?
就像有人问马可波罗:“中国真的像你描述的那样神奇吗?”
马可波罗说:“我写的还不及我看到的一半。”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一看的小说,请相信我所描述的远远不及书中要表达的一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