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毛泽东选集》泛黄的书页,那些诞生于烽火岁月的文字,仿佛依然带着思想的温度。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阅读这些看似属于过去的著作?当我沉浸于《实践论》《矛盾论》的深邃思考,品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鲜活细节,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悄然展开。
《毛选》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活的方法论。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疾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穿越近一个世纪,依然振聋发聩。当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习惯于从网络碎片中获取结论,还是愿意走进现实、深入观察?《毛选》教会我们的,不是现成答案,而是如何思考的智慧——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把握本质,在矛盾的发展变化中寻找方向。这种辩证思维,恰是当下青年破解信息迷雾、形成独立判断的利器。
那些铿锵有力的文字背后,跃动着一颗与人民同频共振的心。“为人民服务”不是漂亮口号,而是贯穿始终的价值立场。读《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我们看到的是对普通劳动者的深情,对革命理想的坚守。在物质丰裕但精神有时迷失的今天,这种朴素而坚定的人民立场,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明晰去向。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精英游戏,而是与最大多数人命运与共的集体长征。
《毛选》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其洋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最困难的时刻,看到的永远是希望的火种。长征路上“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延安窑洞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韧,这种在逆境中看到曙光、在压力下保持从容的气度,对处于人生爬坡期的青年而言,是何等珍贵的精神资源。生活从不缺少挑战,缺少的是这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魄。
当然,阅读《毛选》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要学习的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机械照搬具体结论。正如毛泽东本人所言:“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真正的继承是创造性的发展,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其精神实质。
当合上书页,那些思想的光芒已悄然照进现实。《毛选》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思想的锚点,让我们在浪潮奔涌中不致迷失;是一种精神的钙质,使我们在挑战面前挺直脊梁。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意义——它不是供在书架上的装饰品,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是时代青年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源泉。
真理的味道,历久弥新。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