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应该把“旅游观光团”改成“度假体验行”了。
“旅游”二字,真的把我们误导了好多年。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认为,放松出门逛景区,是“休假”而非“旅游”,那结果真的可能会好很多。
因为,“游”这个字,就意味着你必须得动起来。一动不动躺在酒店里,那叫什么游?因此,躺在酒店看海被视为“浪费”,景点暴走才是“正经旅游”!
而“休假”的休字,就不一样了。我们每周都有双休,周六不上班,早上懒床一会儿的感觉,那是“休"。
休的包容性更广,我休息了,想干啥就干啥,躺在酒店里看电视有什么不行?
老外们休假选择项:目的地长住,晒太阳、读书、发呆,追求“生活在他处”的沉浸感。
这次去湖北的苏马荡,看到了满街道的中老年人和小朋友,才深刻理解的“休”字的含义。他们通常举家租房,一待就是几个月,完美避开盛夏酷暑。三五好友,每日的行程就是爬山、逛街、打牌,以及琢磨今天做点什么好吃的。
不过,也不能全怪我们游客。
旅游和休假的错位,导致景区的观光设计,也沾染了这个不好的风气。
国内景区,多围绕观光设计,缺乏支持“停留”的配套:如海滩椅收费、遮阳亭稀少、免费休憩区被商铺挤占。
反观避暑胜地僰王山等转型案例,通过增设瀑布咖啡”、“竹林课堂“”等慢体验空间,才逐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至数小时。而海南等热门地仍停留在“门票+摆渡车”的初级模式。
沉浸式旅游体验,会增加一个景点的粘度,让你觉得“还没玩够”,自然不会轻易切换到下一个景区。
本来出来玩就是要好好放松一下,如果几天下来,身心俱疲,那一定是某个环节出问题了。
回到“旅游是个苦差事”这个话题。
首先是跟团游,这个不细说了。就是典型的清单式打卡活动。自己参团的体验就是,早晨还没睡醒,就又要一身酸痛地背起行囊上路了。到了景点,也是头昏眼花的一天。几天下来,就是“花钱买罪受”!
但是现在的人选择自助游,如同题主的例子,那为啥也是如此疲惫,不尽如意?
那是因为:假期的珍贵性与报复性消费。
中国人太忙太苦逼了。
中国上班族年均休假远低于发达国家(法国人年均休假约150天),长假稀缺导致游客将“性价比”置于首位。“难得出来一次,必须看遍所有”的心理,驱使人们用景点数量对冲时间成本,精神放松让位于物质积累(照片、足迹、纪念品等)。
当然还有,门票经济的绑架。
国内景区收入高度依赖门票(占比超65%),且多为单日有效。
游客为“值回票价”,不得不压缩体验时间,在关门前囫囵吞枣。这种设计倒逼游客自我压榨,形成“花钱买罪受”的荒诞循环,也导致“走马观花”式旅游,大行其道。
如何破局?
新一代旅游观的觉醒
- 同龄人小团兴起:00后开始拒绝“早起赶路”,选择专为年轻人设计的团——睡到自然醒、专业跟拍、行程弹性。这类团弱化景点数量,强调社交氛围与情绪价值。
- 景区自我革命:如宜宾僰王山取消门票依赖,打造“飞雾洞降”、“古僰密道摄影”等深度体验项目,游客停留时间从1小时增至半天,二次消费占比从10%升至30%。
个体策略:以“度假思维”重构旅行
- 减法艺术:单次旅行聚焦1-2个目的地,用三天时间深入一座岛、一片山。
- 场景替代:若追求放松,可选度假酒店+周边漫步,避开热门景区;若想社交,可参与“旅拍+咖啡手作”主题小团。
- 时间红利:利用淡季或请假错峰出行,低价享受空旷环境。
若社会高强度生活节奏,仍剥夺人们的闲暇,景区门票一锤子买卖的设计,仍捆绑游客的脚步,“海南式疲惫”便难终结。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拒绝“一天五景”开始,让身体躺在沙滩上时,灵魂不必继续赶路。
而且,真的不要再混淆“旅游”和“度假”了!
度假是“成为他乡的临时居民”,旅游是“充当景点的终身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