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逻辑鬼打墙

如果中国古人真有微信群,我敢肯定,群里一定每天都在争论:到底回不回头?到底吃不吃草?到底狗是不是好东西?

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意思是站得近的有先发优势,这听着像是一种经验之谈。但紧接着,“兔子不吃窝边草”又来了——啊?这不是刚说了“近水楼台”要占便宜吗?怎么兔子又突然开始讲原则了?

好吧,兔子的原则我们暂且接受,可是马上就有人站出来拍着马脖子喊:“好马不吃回头草!”——意思是好马有志气,吃草不能回头。可是隔壁那个正准备浪子回头的家伙大声抗议:“浪子回头金不换!”——等等,到底是该回头呢,还是不该回头?如果是浪子,那回头就值得千金;可如果是马,那回头就等于没志气……

你以为这场辩论到这里就结束了?不,远远没有。狗表示不服。

狗作为一种长期驻扎在人类生活中的生物,居然也被古人推来拉去地当作逻辑工具。比如,“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看看,多么高尚的品德,忠诚而有孝心。但下一秒,街上就有人破口大骂:“狗东西!”、“狗杂种!”、“狗腿子!”——等等,这不是刚刚还被用来象征孝道的生物吗?怎么一转眼成了负面词汇?

更离谱的是,如果你去古代街头随便拉个人问:“狗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对方可能会给你一个道理——“这要看情况。”

是啊,看情况。

这四个字,正是中国古人逻辑混乱的本质。

他们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体系,只有类比推理——但类比推理的问题在于,它完全取决于比喻对象。如果你觉得狗忠诚,它就象征孝顺;如果你觉得狗令人厌恶,它就是侮辱人的词汇。如果你觉得回头是好事,那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你觉得回头是坏事,那就是“好马不吃回头草”。这就导致了一个荒唐的局面:无论你做什么,都能找到一句古训来支持你,同时也能找到另一句古训来反对你。

这就像在玩一个叫做“老祖宗的选择题”的游戏——选A,你能找到一句古话证明自己是对的;选B,也能找到一句古话证明自己是对的。最关键的是,无论选A还是B,你都能找到一句古话证明对方是错的。

这就是中国古代思维的奇妙之处:它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充满矛盾但又彼此包容的循环系统。你可以用某个观点来支持自己,但你永远无法彻底反驳对方——因为对方也有老祖宗的语录支持。

于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在逻辑上,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拉扯战:“这个对不对?” “看情况。” “那这个呢?” “看情况。”

——最终,我们伟大的文化,成功地把一切问题都归结到了玄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