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还在拼命犹豫着,当下的学习有么有用?我们追求着的所谓进步,在未来会不会成为优势?能否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的未来是由当下的自己决定的。
可对于未来真正会是如何的,还不够清晰,还没给出最标准的答案。
无疑今天的罗辑思维,罗胖对李开复关于未来的AI时代的到来,做出了一次预判。罗胖自己也说了,这不一定是事实,但是我们的认知是在不断迭代的。我们会离真相越来越近的。罗胖的三次迭代从乐观走向悲观,而又从悲观走向乐观。罗胖自己本身的创业史也是跟着这几次迭代一起变化的。
第一次原始认知,当新科技到来的时候,原来的落后的生产力,一定会被替代掉的,同时一定会促成新的就业机会。原话是,人们从过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第一次认知是相对乐观的。
第一次迭代形成第二次的认知。原来从过去繁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很可能适应不了新的更有价值的工作,那么我们这一代受到的教育,以及形成的体系完全是为原来的低效的系统服务的,而一般新的系统更新以后。我们很可能会变成牺牲的的一代,第一次认知的乐观和我们没有多大关系。我们这一代很可能在产业革命下是最杯具的。这就是悲观的认知。愿意是,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快的速度,我们的社会准备好承受这么大的冲击了吗?
第二次迭代第三次认知,这就和李开复的这篇文章有关了,再AI时代,人类应该如何学习,如何在AI竞争下生存,显然机械的,简单的工作都会被替代,而AI真正替代不了才是未来真正需要的。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说到:“人们会在新的生产力水平上发现新工作的”,随着新视野的发展,我们会有更多的需要,可能是成几何倍增的,这种新的需求是当下的我们看不到的,也想向不到的。就像我们会在虚拟服务上消费的更多。我们的钱会花在更多我们现在想象不到的需求上,AI时代的发展,也必然带来我们更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可能是更多的人性化,也就是我们可能从事更多我们意想不到的行业。当下的我们为未来服务,眼下的职业,不可能一直做下去。我们不知道未来会去何种行业,未来有无限可能,那当下的准备就是给未来无线连接。现在有无限的成长,未来才有无限可能。罗胖告诉我们的未来没有疆域,我们会有无限的可能。我们怎能辜负。
再来看看罗胖的三次迭代。
第一次,即插即拔,U盘生存,最原始一代的手艺人,打磨自己的技艺。
第二次,建立在罗辑思维基础上的,网店,粉丝经济,看着就是个大网红,消费当下。
第三次,得到,做知识的服务商,一个原来没有的职业。
也是一个乐观到悲观再回到乐观的过程。我们的成长迭代总有起伏。
当下在做的事情,一定会让我们的未来变得更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