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家曾用跳蚤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跳蚤放在没有盖子的杯子里,跳蚤轻而易举就跳出了杯子,有的甚至能跳到一米多高。紧接着,生物学家给杯子盖上玻璃盖,跳蚤前几次跳跃都会撞到盖子;屡次受挫之后,跳蚤就会调整弹跳高度,只在杯内弹跳,不再去碰撞盖子。当生物学家把盖子拿走时,跳蚤也只会在杯内弹跳,不敢再跳高一点,就这样画地为牢被困到死。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特定环境呆久了,就不愿再去改变突破。在舒适区里安逸自得,意志和斗志都会被慢慢消耗。当被命运践踏时,毫无还手之力。尤其是如今的环境下,时代变化,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快更可怕。能从“舒适的陷阱”中脱离出来,才不会被时代的浪潮拍打上岸。
太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斗志。倘若一个人只习惯待在舒服的环境,久而久之,就容易不思进取。有这样一句话说:“人在自己的舒适圈徘徊太久,就会变得疲沓和麻木。”因为当我们对环境熟悉或习惯以后,大脑就有了适应性,它总是希望稳定,拒绝变化和改变,慢慢地我们就会丢掉风险意识,失去反脆弱能力。当变化不可避免地来临时,就会被实现打倒在地。就像动物园被圈养的狮子,如果有一天让它重回大自然,它会因不会捕食而被淘汰。一味享受安稳,往往会使人丧失斗志,人生也逐渐沦为平庸。
太舒适的状态会滋养人的惰性。懒惰是人的天性,人都是贪图安逸、舒适的。正如有人说,懒惰很像金钱一个人拥有越多,越是想要。当我们在某个环境中如鱼得水、悠闲自在太久,就不太愿意再去改变突破,也不太愿意设想困难和危机将会如何来临。同时,你就会变得无比依赖、放纵和懈怠,不想进取,也不想动脑筋,更不想去努力,从而让自己陷入安逸的陷阱,等你想要挣脱,却为时已晚。舒适圈,其实并不舒适,而是滋养惰性的温床。别让短暂的温存,磨平了你的狼性。很多不幸,都源于恐惧、胆怯和逃避。
走出舒适圈需居安思危。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保持忧患意识始终是古往今来任何事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则。没有危机感,才是最大的危机。这世间,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如果我们没有风险意识,没有斗争精神,下不好先手棋,打不好主动仗,就会被现实打个措手不及。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企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首先要求其最高管理层具备危机意识,企业才不致在战略上迷失方向,不经意之间滑入危机的泥潭之中。危机意识令我们警醒,逼迫我们勇敢走出舒适区。要走出舒适区,首先要走出思想的舒适区,不断自我反思,查找问题,迅即纠正。其次,要保持一种本领恐慌意识,查找不足,补齐短板。最后,要时刻关注环境变化,发现危机,及时应对。正所谓“宜未雨而绸缪”。
走出舒适圈应超越自我。无论任何人和事,都是在超越过去的基础上开创未来的。在这个世上,没有所谓的一劳永逸。一切成绩的取得,都需要我们敢于破局,不断拓展自身能力边界。敢于挑战自己,才能经历成长和蜕变,领略不一样的风景。人类社会本来也就是靠着这不断超越的精神而进步的。战胜了自我的恐惧,人类才学会用火;战胜了自我的畏惧彷徨,哥白尼才敢于宣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此,不想被时代抛弃,就要不断打破边界,深耕技能、突破认知,和时代变革的浪潮一同前进。踏出舒适圈,就是不断激励自己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掌握新技能。这些技能会帮你赢得“我能行”的自信、“我不怕”的勇气和“我想去做”的行动力。走出舒适区或许是艰难的,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不断突破自我。
走出舒适圈当不畏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够披荆斩棘的人,都是敢于迎难而上的人。蚌历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经风吹雨打,才傲立峰顶。面对未来可能经历的不可承受之重时,与其被动受苦,不如现在主动吃苦。自古英雄多磨难,范仲淹曾因家境贫寒划粥断齑,即使条件改善,依然坚持在生活上吃苦、在学习上刻苦,以磨砺自己的意志。司马光警枕励志,为改掉贪睡的习惯,圆木做成“警枕”,早起读书,终成一代大家。“圣人不畏多难而畏无难。”要克服“舒适区”的倦怠,需在平淡中多自找苦吃。因此,要坚持多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只有感受到了痛苦,才会有改变的动力,当痛苦消失以后,你也会焕然一新。人生说到底,就是不断消除一个个痛苦,然后逐渐变得强大的过程。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唯有勇于担苦、担难、担险,才能跳出舒适圈。
所有的舒适都有代价,好走的路从来都是下坡路,所以我们要学会跳出舒适的陷阱,随时推自己一把。舒适圈给了人舒适感,却给不了你长久的安全感。勇敢走出舒适区,也许会碰壁,但每一次遭遇的磨难,都能使你变得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