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哈皮波白话试译:
孔子讲:“有很多没有智慧而装作有的人,我不这样做。多听,选择其中的值得学习的;多看然后记住,这样是获得的智慧的方式是次等的了。”
哈皮波赏析:
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首先得诚实,不能没有却装作有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道理应该是所有人都知晓的,大部分人却仍然乐意做一个“伪智者”,知与行的严重不一致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陷阱,让我们乐此不疲的堕于其中呢?
首先,人是需要智慧来面对生活。智慧泛指人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了它人就能相信自己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都能靠它一一地解决。反之,一个认为自己愚蠢没有智慧的人是缺乏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的。所以,为了更好生活下去,人都选择倾向于认为自己拥有智慧并依靠它来解决问题。即使这些智慧未必是真正智慧,有些可能是偏见或者狭隘的见解,但是人似乎毫无其他选择,只能相信自己的智慧是真理。所以,不同的人在一起就某个问题经常发生争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都相信自己的智慧才是真实的。而一旦出现对自己拥有的智慧自信的颠覆而崩溃的情况,人就陷入惶然和迷茫之中,丧失生活下去的信心。很多人自杀便是在这种境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
其次,人需要依靠拥有智慧来获得他人的尊重。在一个平行社会里,有智慧的人往往被默认为是更能解决生活问题的,他们因此得到其他人的敬仰和尊重,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群体心理作用下,形成是一个以尊重智慧为主流价值观的向上的社会。然而实际中却出现一些被认为“有智慧”的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中形成巨大的反差导致了对“智慧”的轻视和嘲笑,“反智主义”因此而盛行,撼动主流价值观而社会日趋向下。但人依靠智慧可以获得尊重的基础心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毕竟没有任何人会承认自己愚蠢,因为愚蠢更是会被嘲笑的,因而愚蠢者往往伪装成智者,智慧于是成了他们华丽的外衣,吸引他人的关注。但正如皇帝的新衣一样,明眼者一眼就能知道他的本质是愚蠢的,然而能勇敢点破假象的“赤子”越来越少,因而到处都充斥着穿着新衣的愚蠢之徒了。
仍然有不少人能够克服这两个心理陷阱去追求真正智慧,但首先他们必须是一个诚实的人。唯有诚实的人才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能够从他的日常的见闻中去学习而增长智慧。
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智慧还并不是最终极的智慧。学习来的智慧是他人的经验,虽然它是增加智慧的最快的方式,但它却有着自然的局限性,不仅仅是个体经验的限制,更是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阅读便是一条最佳的获得前辈经验的方式,但是正是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导致出现了“读了很多书,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的问题。
所以并不是阅读本身有任何过错,而只是阅读者本人被局限了而已。
那终极的智慧不来自学习,那来自哪儿?难道真的有“生而知之者”吗?
恐怕“生而知之者”只是孔子的一种幻想吧。脑科学的研究早已证明,人的智慧是后天获得的。既然终极智慧不是天生,也不是学习获得,那它来源于哪呢?
我想应该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的独立思考并付诸实践的经验的积累过程。“博学、审问、明辨、笃行”便是获得终极智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