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自我和人格,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这里借助一些心理学大家的理论,来解释一下。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顾名思义,本我就是本能;超我就是道德。还可以说,本我就是野性,超我就是德性。我崇拜的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说: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这句话相当有影响力,超出了小说文本,有了独立生命。这里想问两个问题:这辈子,你最“本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这辈子,你最“超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
请讲得具体一些,有环境细节、有感受、有想法,那最好了,当然也可以自由表达。
最本我的时候就是小时候,三岁以前,吃喝拉撒,这就是最本我的时候吧。最超我的时候,应该是刚进入社会那一阶段,这是受各种规则条条框框的约束。
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感觉很天真,被学校灌输的那些想法,为社会做贡献,要做什么做什么,做多么伟大的事业,我一定不是平凡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差别,无比天真,那时候是最超我的。
你的思考和感觉至关重要,因为这是你的视角,如果深入地去看不同的心理,大家的思考,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在从不同的视角,去讲同一个东西。
分享一句鲁米的诗:如果我们能人手一根蜡烛,齐步走入黑室,自能看出象的全貌。
本我、超我与自我
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像性欲、攻击欲,还有生本能和死本能,它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
本我遵循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人格中,只有本我,那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像狂暴的野兽。
这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野兽,也并不是只有兽性,人类认为野兽只有人类以为的兽性,这是对动物的一种严重贬低。
与本我相对的是超我,相当于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遵循道德原则。
所谓道德就是人类集体认同的一个规范,这个集体可以是家庭、社会、国家、民族、文化共同体等不同层面,也可以是普世道德、抽象道德。
如果一个人只有超我,那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本我是野性,超我是德性,他们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冲突,这就需要一个协调者,这个协调者就是自我。
这里谈到的自我,不同于在前文提到的自我。弗洛伊德的自我是个小范畴的定义,而武老师谈到的自我是个大范畴的定义,为了区分,自我改成了人格。
自我作为协调者,奉行的是现实原则。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一个人的自我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会朝超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相反,如果环境鼓励个性解放和自由,那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朝本我的方向调节一下。
比如弗洛伊德的时代,更多倾向于性压抑,于是人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多是“超我”。二战之后迎来了性解放,人们呈现出来的样子,更多的是“本我”。
有本经典作品,叫《象与骑象人》,把人看成两个部分:桀骜不驯的大象和理智的骑象人,骑象人可以驯服大象,但大象才具有汹涌澎湃的力量。
理性的头脑,也就是骑象人;非理性的本能,也就是那头象,是“自我”的代名词。
寓言故事带来的思考
有个寓言故事叫父子骑驴,父子带一头驴上路,父亲让儿子骑自己走路,有人说:儿子怎么不懂得孝顺啊?两人一听有道理。
就变成儿子走路父亲骑,有人说,这个老家伙怎么不懂爱幼呢?于是俩人都不骑,有人说,这俩人真傻,有驴不骑。
于是两人都骑到驴上,有人说:这俩人怎么忍心,这么欺负驴。两人蒙圈了,干脆把驴放倒,他俩抬着走。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旁观者的存在和议论,直接进入了俩人的大脑,影响了他们的想法和决定。
把这个放到象与骑象人的关系中,就要问骑象人,如果代表着理智,那么一些具体的想法,从哪里来呢?
你可以问自己,你头脑中的那些想法,真的就是“你”的吗?未必,甚至并不是。比如乔布斯曾说:要尊重你的感觉,而不是按照教条生活,因为教条都是别人思考过的东西。
你是骑象人,而你脑海中那些关于如何对待象的想法,其实是其他人灌输给你的教条。
我们常常只注意到了象与骑象人,也就是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比如身体的欲望在涌动,但头脑却要管束他们,并且我们还以为头脑中的想法都是自己的,但其实这些想法,大多来自权威提供的信条。
比如曾国藩,每天写日记,三省吾身,但反省了很多事情是这样的:看了一位女性,有了色欲,这太不道德了,该被谴责。
这是在用超我压制自我。比如鹿鼎记中,韦小宝对一位俄罗斯男子说,我喜欢你姐姐,本意是占对方便宜,但对方却眉开眼笑,因为在他们文化中,这证明他姐姐魅力非凡。
文化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大超我、大权威,而每个人最先有具体的超我,来自一个具体的权威就是自己的养育者。
在弗洛伊德的本意里,超我是父亲形象的内化。超我是父亲的意志内化到了孩子的头脑中,而本我是孩子自身的欲求,也部分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头脑中。
这两股力量会冲突打架,于是头脑尽可能地平衡两者,这个头脑或意识层面的平衡工作,就造就了自我。
所以本我和超我形象点说,就像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和“内在父亲”的关系。有些人不太认同弗洛伊德的说法,在他们看来超我也可以由母亲造成。
武老师在他的《为何家会伤人》中,就基本引用了“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说法。
当我们知道自我,也就是头脑层面的自我1,其实是来自你自己的意志和父母等权威的意志,这两种可能时,你就可以对“自己的想法”有一些怀疑了,你就可以去觉知自己:你脑袋里的那些想法到底是谁的?
总结
第一,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有本我、超我、自我这三个部分组成。
第二,本我就是本能,奉行享乐原则。如果一个人的人格中,只有本我,那这个人就会不顾一切地追求各种欲望的满足。
第三,超我也就是道德,奉行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父亲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这一点也可以延伸为,超我是抚养者形象和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化。
第四,本我和超我有直接冲突,自我在他们之间做协调,奉行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这里的自我,类似于网球教练加尔韦提出的“自我1”,也就是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自我。
第五,我们还可以看到,本我和自我期待有关系,而超我则体现了权威的期待。
思考:
可以问问自己,你的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者的关系怎么样?如果把本我看作野性,把超我看作德性,那么野性和德性,,在你呈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中,各占多少呢?
如果你想理解自己的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一个常见的线索,就是去回想你小时候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你和父母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在你童年时代的那些细节中,你与超我的化身,也就是你与你童年时代的养育者,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更多的体现出来的是德性,遵守社会规范,这样生活比较轻松一点。我觉得在我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中,野性占20%,德性占80%。简单说,我觉得自己戴着厚厚的面具。最初关系很好,后来关系破裂,后来慢慢修复。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这篇文章,你有其他看法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