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是罗曼罗兰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所作的传记,又名《名人三传》。三者的共同点是都具有伟大的人格,罗曼罗兰所称之为英雄气质。“我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力量取胜的人,而仅仅是因为其心灵才伟大的人”。罗曼罗兰所言之英雄,不是帝王将相等世俗意义的成功者,他们已经被传颂太多次,化作一张张单调的面孔,俯瞰众生。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英雄是执拗不屈的灵魂,是悲剧中的受难者,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英雄是上天赐予凡人的浩然之水,江声浩荡,滚滚而来,奔腾不息,给绝望之人、迷茫之人、畏惧徘徊之人、失落流浪之人以抚慰与希望。
完美·贝多芬:排在首位的贝多芬,是罗曼罗兰心目中的英雄模板。罗曼罗兰以贝多芬为原型之一,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鸿篇巨制《约翰克利斯朵夫》,与他的敬爱的偶像合而为一。贝多芬出身贫寒,音乐天赋出众,早早背负起家庭的重担,刚刚在乐坛崭露头角,就患上终身不愈的耳聋症。一个音乐家要怎样在听不见的情况下,谱写出华美的乐章。换作一般人,早就倒下了,或是沉湎于往日的成就,或是颓废以度日。在一次指挥戏剧彩排时,贝多芬从第二幕起已听不到演员的歌唱,现场一片混乱,但没有人忍心告诉他残酷的真相,“贝多芬迷惑不安,看看左面,又看看右面,想从每个人的脸部表情找到问题的所在,但大家都鸦雀无声”。贝多芬的朋友辛德拉向他写道:“我求您别继续了,回家我再给您解释。”贝多芬明白过来,头也不回地离去,痛苦淹没了这个可怜的音乐家,这是他人生中最可怕的一天。但谁能想到,贝多芬大量传世名作,竟都是在耳聋以后创作而成。他的生活充满不幸,感情尽是凄苦与遗憾。尽管被视为国宝,却难以改善他的生活。人们用掌声和欢呼感谢他,却没想到他身无分文。真金在烈火中造就,凤凰在毁灭中重生。“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他孤独,却以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了欢乐奉献给全世界”。当伟大的欢乐颂在维亚纳奏响,所有听众都如痴如醉、泪流满面,全场起立,向贝多芬挥帽致敬。
执着·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则是一位有缺憾的英雄,不像贝多芬一样拥有完美的人格。他是是负重前行的苦行僧,他在内心教条的束缚下过着奴隶一般的生活。米开朗琪罗无法抛弃等级制度带来的偏见,他对教皇反抗但总是服从,为了完成尤里乌斯二世的塑铜像,他事必躬亲、夙兴夜寐,睡觉时衣服鞋子都不脱,衣物好似长在身上,腿肿了只好把靴子隔开,腿上的皮都被扯了下来;他固执地认为”从事艺术的应该是贵人,而不是平民”,认为自己的学徒和助手都是笨蛋。他生性忧郁,又沉湎于痛苦,说”忧伤是我的享受“、“万千比不上一种苦恼”,他从未得到过女人的爱。但他对于至高艺术的追求从来没有动摇过,高傲的艺术家之心从来没有屈服过。西斯廷教堂的笔画未完成前,连教皇也不能观看;为了得到高品质的雕刻石材,他遇山开路、逢水架桥;哪怕被民众扔石头,《大卫》依然屹立在市政大厦之前。他放弃了欢乐,无视了爱情,因他内心中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不断催促他开辟新的疆域,不由自主地承接新的雕塑、壁画、工程,在艺术的天堂中纵情驰骋,一件件天才的作品,让人类沉醉于他的世界。
真诚·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信奉爱与真理,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托尔斯泰自幼有一颗纯洁温柔的心,总能敏锐地感受悲痛,五岁时他就感到”人生并非一种享乐而是十分沉痛的苦役“;年少时,他纵览群书,学习并钻研一切,他确信“人的宿命在于不断完善自己。托尔斯塔并非没有缺点,众所周知,他是个赌鬼,而即使在行为最放荡的时候,他也能头脑清晰地对自己做出毫不留情的批判;他无比崇拜卢梭,而诚实谦虚的品性远远胜过,卢梭忏悔是为了卸掉道德的谴责,托尔斯泰则用来警醒自己。托尔斯泰在文学造诣上登峰造极。《战争与和平》蕴含着俄罗斯民族的灵魂,无数性格各异、真实出彩的人物汇聚在这部鸿篇巨著中,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不同于《战争与和平》的宏大,《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为爱情耗尽精力,被上帝戒律所压垮的人的悲剧”,安娜被情欲俘虏、腐蚀、堕落后重生,人性的渺小无助被尽数体现。《复活》则是托尔斯泰在艺术上的遗嘱,他像神祇一样对自己的人生冷眼观之,除了对虚伪依旧深恶痛绝外,他寻求着宁静的超脱境界。除了文学艺术的盛宴,托尔斯泰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义无反顾地践行人生理念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同情底层、痛恨虚伪的教育,就投身于对平民的教育事业,他既不相信沙皇旧势力,也不相信革命党人,被开除教籍,于是孤军奋战,坚持并宣示心中的真理。”他是我们的良知,说出我们不敢正视的内心的声音““他不是高踞艺术宝座上傲视一切的天才””正如他在心中喜欢自称的那样,他有一个最温馨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