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系列之三
黄河滩与废黄河
废黄河的历史,绝对是苏北人民的一部血泪史!宋时黄河大改道,明清黄河决堤与黄河夺淮,国民时期国民党炸花园口造成黄泛,每一次都给苏北人民带来灭顶之灾。可以说,苏北的穷,与这一次次黄河水患不无关系。淮河,曾经苏北人民的母亲河,当年的黄河夺淮,让下游淮河整体湮灭在黄河古道之中。黄河改道成就了今天的洪泽湖,也让洪泽湖下游的人们少了淮河的概念。淮安曾名淮阴,当年它是淮河北岸的一座大镇。如今一条大河穿城而过,人们都说那条河是废黄河,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这条河的前身就是曾经的淮河!泗水河,一条美丽的河流,曾经就流过我的家门前,可现在,那里去找这条美丽的河流。曾经的“汴水流,泗水流,”现在只剩下“思悠悠,恨悠悠”!凄美泗水传说只能在黄泛的淤泥中寻找了。
黄河改道,黄水泛滥,不仅贫穷了苏北人民,也改变着苏北的地貌。我的老家于湾,是因泗水河于此拐弯而得名,后因黄河改道淤积,于此形成一个大滩,于是改名黄河滩。 黄河滩, 长有五公里,宽约三公里。最高处高出平地有三米,由此可想当年黄河夹泥带沙,奔涌而下的猛烈。黄河滩地多半是沙土於泥的交织,晴天风大,满天黄沙飞舞。雨天地滑,於泥粘鞋粘土。我的家就在黄河滩东边的废黄河边上。
黄河滩形成的时间已不可知,可我祖先上滩定居时日还是可考。我年少时问过我爷爷辈分的先人,他们都说我家并不是本地人,祖籍应当是河北保定或者张家口一带,是逃荒来到此地的。先朝元明清时,北方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小老百姓只能举家逃难。那个时候,人口稀少,土地较多,当时滩上渺无人烟,于是,逃荒到此的祖先就于此垦荒种地,从此扎根定居下来。当然,不同的时期,也有其他的家族来此开垦种田,于是渐渐同姓成簇,异姓成庄,通婚融合,最后行成现在的黄河滩村。
黄河滩,北接运河三叉,南临淮阴吴城,西靠新元老街,地势高,较独立,加上废黄河环绕,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历史上是土匪丛生的之地。但近代史上却为抗战立过功劳,著名的三叉打鬼子,运河水上伏击日寇船队,吴城拔敌炮楼,我们的新四军部队都是从黄河滩出发前往的。当时的指挥部和战地医院都设在黄河滩。滩北高处有一片小树林,那是英雄的烈士墓园。小时候上学祭扫烈士墓,我们就会来这里。听老师讲新四军三岔打鬼子的事迹。说战士出发前,都是麻绳缠腰。原因就是一旦受伤或牺牲,能迅速的拉回背起回撤。那两排烈士墓莹,每一坟中都埋着几十个新四军战士。两排墓茔整齐如列队,好像我们的战士又准备出发前去打击敌寇。如今,黄河滩新四军烈士墓已经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高耸的纪念碑无时不刻的警醒着我们一代一代,勿忘历史,谨守初心。
黄河滩东黄河故道,非常宽阔。正常年份,故道里面并没有多少水流,小时候夏日暑假来临,河道常常是我们小伙伴摸鱼捉虾的好地方。河水并不许深,只淹到我的肚皮位置。打猪草累了热了就去河里洗个澡,顺便拿打猪草的篮子在水里摸鱼捉虾。你别说,还真有收获,那时鱼也多,鱼也傻,我们称做屎黄屁股鱼和虎头鲨的鱼一捞能捞很多,晚上回家,除了因下河洗澡挨父母揍之外,因鱼也能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捞的小鱼足够忙碌辛苦一天的父亲下酒喝上一杯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捞鱼是和哥哥一起。哥哥大我六岁,那个时候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他一般不和我们小屁孩一起玩耍。那天我去河边洗澡,见他一人正在一小岔河里卷水草赶鱼去一浅沟。他看见我就喊我赶快下来帮忙,我裤子都没脱就挑了下去,两人边卷水草边脚下打水,为的是防止鱼儿回跑。很快,草就卷到尽头,已能够看到鱼儿蹦跳了,哥哥说慢点,让卷过来的水回流一下,然后我们就可以过去捡鱼了。我们哥俩把水草压实,看水已完全回流,于是提着框篓冲向那群大鱼。那天我们捞有半框篓鱼背回家,受到爸爸妈妈的好好的一番表杨,鱼吃了两天都没有吃完。
当然废黄河也有水大的年份。如果那年雨大,废黄河水就能涨到高处的防风树林处。这个时候家里的大人就不让我们孩子去水边玩耍了。波涛汹涌的大水,往往能够带走无辜的生命,我的儿时伙伴小沙,就是那次被大水冲走的,尸体都没能找回。我现在都能记得他家大人哭嚎悲伤的模样。
黄河滩的东边建有防风林,因为滩东边全是沙地,由北向南,一溜有如一块小沙漠,每年风季来临,沙随风舞,遮天蔽日。附近村庄都沙尘为患,为防灰沙爆,当时的生产大队运作,建设了防风林。防风林,对漫天的黄沙起到极大的抑制作用,同时,防风林也形成了黄河头一道美丽的风景,春天花团锦簇,夏天绿树成荫,秋天金黄一地,冬天雪落皑皑。因此防风林也成了我们黄河滩的风水宝地。我们滩上人家老人去世大多这里会选择埋在这里。长长的防风林,不知葬了多少黄河滩人家的先祖!
黄河故道,黄河滩,生我养我的地方,真正情怀难忘!用一首诗结束我的文章吧。
《卜算子·老家》
君住黄河滩,
我傍运河岸。
水碧鱼欢少时忆,
梦绕双河畔。
水可似从前?
河尚游鱼见?
若得闲时觅旧踪,
几家炊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