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本来就是“合一”的

        “知行合一”之说让阳明先生成了与孔、孟、朱并称的大哲学家,足见“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今“知行合一”虽已成了高频词,但诸如“我们应当‘知行合一’”的要求,或者“你未能做到‘知行合一’”的批评,却恰恰说明很多人并不真正懂得“知行合一”,因为“知”与“行”本来就是“合一”的!

        阳明先生云: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可见先生认为“知”与“行”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知行合一”是先生为世人揭示的一条哲学基本规律,而并不是先生对世人的劝诫。

        比如婴儿吃奶,吃奶的意识是生而知之的,吃奶的本领是与生俱来的。可见,“知”与“行”一定是成对出现,总是不可分割,他们本来就是“合一”的!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知”浩如烟海,“行”瀚若星辰。按照“知行合一”的哲学规律,有一“知”则必有一“行”,但正是因其复杂性,便让很多人点错了鸳鸯谱,得出了“知”与“行”常常不“合一”的错觉。

        比如:美国游泳教练塞林格,教出来的队员获得了奥运游泳冠军,队员一高兴把教练扔进了游泳池。可塞林格自己并不会游泳,差点淹死。那么,塞林格是不是就是一个“知行”不“合一”的案例呢?当然不是!塞林格的“知”是如何教人游泳,他的“行”恰恰就是教人游泳,这不正是“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岂能拿“自己游泳”这个行,硬要扯上他“教人游泳”这个“知”来证明“知行不合一”的存在?

        既然“知”与“行”本来就是“合一”的,阳明先生揭示这个道理的指导意义在哪里呢?

        第一、教世人如何做人。保持“良知”、坚持“善行”,方向才不会跑偏。也就是当下强调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心存“邪念”,必定“妄为”,人生易堕入深渊。远眺近观反面教材不胜枚举。

        第二、教世人如何识人。评价一个人、判断一个人,不仅要看他怎么说,也要看他怎么做。因为“知行合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当我们看到的“知”与“行”并不统一,则一定不能轻易下结论,要么“知”不真,要么“行”有假,要么就是我们没看清。

        “知行合一”与其他所有的哲学道理一样,真懂、真信,自然而然就融会贯通到工作和生活中,将一定会使我们大获裨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何俊,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哲学博士。曾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
    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阅读 8,734评论 0 4
  • 9月30日,9月份的最后一天。现在是晚间22:32分,没有月亮,只有风吹过树梢哗哗作响,没有虫鸣,更显夜的寂寥空...
    李大爱阅读 3,449评论 0 0
  • 等一等再等一等,慢慢地慢慢地,发现了等的艺术 我是一个急躁的孩子,干什么事情都想要快一点,急性子难改 慢慢地慢慢地...
    公羽老师姓翁阅读 2,444评论 0 0
  • 2015年12月30日星期二,蒋方舟的爸爸妈妈来到日本。 作者写爸爸妈妈打扮得很精神,“妈妈穿着淡金色的羽绒服,爸...
    w壁立千仞阅读 1,22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