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笔记
第一章:
非暴力沟通(NVC)指的是一种“爱的语言”,能使我们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非暴力沟通需要我们不再反射性回答,而是有意识地使用语言。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第二章:
异化的沟通方式:评判他人、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这些沟通方式忽视了人的感受、需要,会加深心灵间的隔阂。
第三章:
第一要素“观察”指的是清楚地说出我们观察到的结果。
尽管并不要求绝对的客观,NVC要求我们分离常常混杂在“观察”之中的“评论”。
将“观察”与“评论”混为一谈会使我们更可能收到负面的反馈。
第四章:
第二要素“感受”指的是(正确地意识到,然后)清楚地表达出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与“想法”往往被混为一谈。NVC要求我们做出区分。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第五章:
第三要素“需要”指的是清楚地表达出我们需要什么。
听到不中听的话,我们有四种选择:归因于自己、指责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需要。
后两种选择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常常能带来更好的结果。
“需要”,在于能够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一个人若不能说出自己的“需要”,会受到难以承受的痛苦。
避免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而是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
成长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为自己负责,不为他人。
第六章:
第四要素“请求”指的是清楚地表达出我们希望对方做什么。
具体、目的明确、期待反馈的请求更容易得到积极回应。
我们常常是在关心对方的感受、想法、是否接受请求。
“请求”和“命令”常常混为一谈,我们需要做出区分。
第七章:
倾听他人需要全神贯注,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这并不容易。
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人的状况。
我们需要听到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倾听以后可以表达我们的理解。NVC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给予反馈。
给予反馈时的语气十分重要,应该让人意识到我们是在体会对方。
在解决问题、提及他人的请求之前,持续保持关注,为他人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当他人以及充分表达完成,往往会感到放松,甚至停止说话。
当我们极其痛苦的时候,难以顾及他人的感受需要,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需要,然后:求助(提出请求)、调整(换一个环境)
第八章:
NVC的运用有时候非常具有挑战性。这时候我们需要倾听。
通过倾听,我们能意识到人性与彼此共同之处,这会使自我表达会变得容易些。
留意自身的感受需要能使谈话更加生动有趣。
如果对方保持沉默,我们可能很难静下心来体会对方。
第九章:
NVC最重要的应用在于爱护自己。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需要专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得到怎样的满足,以避免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如果陷于内心的冲突,往往会使事情更糟。
我们行为的动机反映了我们是否爱惜自己,因此不要去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情。
深入地理解行为动机,有助于使生活变得和谐欢乐。
一个有效的改善方式是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需要避免归咎于他人。
我们无需压抑愤怒,只要专注他人感受需要,愤怒便会自然消失。
不应该认为愤怒是合理的,因为愤怒在于如何看待对方及其行为。
表达愤怒需要避免批评指责对方。
表达愤怒有四个步骤:停下来、思考愤怒的原因、体会自身需要、表达
在最后一步表达愤怒以前往往需要先倾听他人。
第十一章
时间过于紧迫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出于防卫性的强制力保护自己或他人。
惩罚性的强制力甚至奖励都往往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
惩罚可能使我们忽略事情本身的意义。
第十二章
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愿望并积极行动,我们便能重获对生活的热情。
运用NVC与自己沟通,倾听表达自己,看重个人的需要。
通过NVC的使用,我们能使内心逐渐平和。
NVC甚至可以代替诊断,通过培养NVC意识技巧,我们帮助他人摆脱心理困扰。
第十三章
通过赞扬施加影响可能会并不如意,应当使用NVC表达感激。
通过NVC表达感激包括:对什么事感激、满足了哪些需要、心情。
理解感激,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感激,同时也要充分表达感激。
关键整理
表达:观察(当我……)、感受(我感到……)、需要(因为我需要/看重……)、请求(你是否愿意……?)
倾听:观察(当你……)、感受(你感到……)、需要(因为你需要/看重……)、请求(所以,你想……)
注意区分:
“观察”与“评论”
“感受”与“想法”
“需要”与“指责”
“请求”和“命令”
表达愤怒:停下来、思考愤怒的原因、体会自身需要、表达
表达感激:对什么事感激、满足了哪些需要、心情
应该避免:评判他人、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极其痛苦的时候:体会自己的感受需要 -> 求助(提出请求)、调整
句子摘抄(略删改)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然而,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十分敏锐,就像听交响乐的不同乐章,不论是热情奔放,还是柔和舒缓,他都能体察到细微的起伏。”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批评往往暗含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社会文化并不鼓励我们揭示个人需要。对妇女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
我们成长在学校教育和社会化的影响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培养自己在各种情景中都专注于生命的需要及价值观,也许已经太迟了。
如果冲突的双方都能充分表达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并得到理解,那么,双方的需要通常可以同时得到满足。至少,他们可以求同存异。
如果一个人做的事情会伤害到自己或他人,那是因为他不够成熟。
由于这些教诲看起来是那样的天经地义,我们也就不再不探讨它们的合理性。
《非暴力沟通》 -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