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案例1一 粗俗、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
情景一
两个孩子起争执,老师问怎么回事,两个孩子还没说话,一旁的一个大孩子一个劲儿插话:“我知道怎么回事,谁谁谁*****,……”老师打断了他:“这是他们两个人的事情,请你离开。”老师将两个孩子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问发生了什么,两个孩子都说是对方打了他。老师没有询问谁先动的手,而是说:“打人是粗野的行为,你们需要给对方。
体现:1.和直接参与者解决。2.不能把问题引向谁先动手 3.粗野的行为不可以有,做错事需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别人道歉。4.自主权一定交给孩子,而不是成人。
情景二、A威胁B:“如果你不给我吃,我就不和你玩了,也不让c和你玩!”B不愿意,但是很无奈的把糖给了A。老师看到这一切会过去,蹲下来和B面对面,一只手轻轻拉着B,询问她:“你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B说A要糖吃,老师又问他们:“糖是谁的?”B答是他的,A答是B的,老师问B:“你愿意和他分享你的糖吗?”B摇头.”老师转过头轻拉着A问:“是这样的吗?”A点头。老师又问B:“他这样说让你感到害怕了是吗?”B点头。老师对A说:“你这样威胁他,他会害怕,会给他造成伤害,请你看着她的眼睛,真诚的给她道歉。”A如果不同意,闹情绪,那么老师就陪同,一直到A的情绪稳定,道歉之后,老师会对A说:“你能道歉,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老师爱你。”
体现:粗野、粗俗的行为,分成2类,一类是行为上的,比如打、咬、踢等等;一类是语言上的,语言暗示、控制、威胁、恐吓、侮辱等,让别人做不愿做的事情。控制威胁语言下成人帮助解决的时候需要先 问:他这样说你有什么感觉?
案例二:送东西
两个孩子在交谈商量你分享这个糖给我吃,我明天让我妈妈给你买一个公主裙子。老师见状上前引导:宝贝,妈妈买的东西是属于妈妈的,你需要跟妈妈商量,她同意送自己的物品,才可以答应送给别人。
体现: 如果你不能为这个物品做主,你就不能送人; 谁能为这个物品做主?你应该征求他(能做主的人,哪怕是自己父母)的同意,才能答应送给别人。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案例三:归位
当吃饭前老师提醒要归位木块的时候。明明一下情绪很激动,大哭了起来。一边在周围跑,一边嘴里喊着我不要归位,我不要归位。老师这时上前对他说:“是的,我知道你不想归位。你觉得要归位这些太多了,你有些压力是吗?”
听到后孩子停了下来,说,哼,这些是心心帮我拿的,心心怎么不归位?老师提醒说,谁使用谁归位。孩子这时又哭着说:“那我就不吃饭了,归位这么多,太累了。然后一直絮絮叨叨,老师倾听,后来老师说,归位和吃饭是两件事情,我们现在先来处理归位的事情,我知道归位这么多对你来说有些难,你会担心累,老师陪着你,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归位,你看我们分别负责哪些啊?实际上老师只动了一块其他的木块全部都是孩子自己归位的。
体现规则,谁使用,谁归位,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透过规则帮孩子建立的,不是遵守规则而是规则意识。规则带着爱和对人性的尊重。归位对孩子是有压力的,可以评估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心理上承受能力,需要的话可以带着一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