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待手机的方式,亦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凯叔
疫情期间中小学学生都在家上网课,爸爸妈妈着实头疼了一把,不仅抱怨网课质量差,也在担忧孩子的自觉性。
从90年代有了电脑以来,“网瘾”这个词就一直存在。
如今第一代“网瘾”少年已为人父为人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新一代“网瘾”少年也逐步转向”手机瘾“。
我相信很多爸爸曾经迷恋过游戏,如今在我们抱怨自己孩子沉迷游戏时,是否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意识到这种沉迷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后果而产生了恐惧,于是更多的是责骂、是”竹笋炒肉片“。
试问下自己,这样有用吗?
沉迷其实是一种专注,在孩子没有正确认清价值观的时候,即时快乐是他们所追求的。
01孩子痴迷的原因
大点的孩子沉迷手机中的游戏,而小一点的孩子则迷恋手机中的动画片。
疫情期间,学生可以在家上网课,而学龄前的孩子则在家当起了”小霸王“。
爸妈上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宠爱让”小霸王“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搞”破坏“,被折腾筋疲力尽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只好用手机代表”白旗“宣告投降。
手机往往也是大人们逃避陪伴的”贿赂品”。
手机中的动画片对学龄前孩子的诱惑力不比游戏差: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爸爸妈妈大可不必过度紧张,因为优质的动画片还是能给孩子带来不少好处。
优质动画片具备以下特点
语言发育的启蒙
人际关系的引导
科学知识的讲解
色彩搭配的意识
其实让父母真正揪心的是:孩子心里只有动画片。
就像游戏,动画片对孩子也有“成瘾性”,成瘾的原因同样来自于即时快乐。
他们会边看边手舞足蹈、大喊大叫、敲敲打打,看完后还会装扮延续着这份快乐。
爸爸妈妈可能会感叹:”我们小时候也看过动画片,没成瘾啊。”
只因手机比电视多两样功能——无限播放和自由切换。
当有了选择和无限制,快乐的刺激感将会被无限放大,放大到“我只想要它”。
02爸爸妈妈要有一方保持冷静
某日我下班回家,进门后孩子的妈妈就向我抱怨5岁儿子在家的各种不懂事:赖床、不按时吃饭、不心疼大人、做事拖拖拉拉。
当时我很奇怪,因为这些都是我批评孩子的原因,而妻子偶尔还会因为我批评过重心疼儿子。
孩子妈妈的述说中带着急躁、愤怒和无力。
换做平时,当得知这些行为我可能会去责备孩子,而此时我却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因为预感到要发生什么?
吃饭时,妈妈就今天发生的事批评孩子,孩子也点头示意知道。
和往常一样,孩子喝完汤就要看动画片,此刻的妈妈坐不住了,走到孩子面前让他把米饭吃完再看。
而孩子早已等待多时(我立的规矩是吃饭时不能看动画片),说自己不饿,一会吃米饭,然后一直嚷着让姥爷给他放动画片,完全忽视妈妈的训话。
此刻,孩子的即时快乐欲望已打开,“我只想要它“。
“啪”的一声,妈妈将手机重重的摔在地上,随之而来的是孩子的大哭和大叫,以及妈妈怒吼着说:“我让你看!”
预感的事发生了,孩子的无视让妈妈愤怒到了极点。
情绪失控的前兆往往是内心的急躁以及精神的压抑。
我站在一旁,没有去责怪妻子,也没和妻子一起责骂孩子,而是抱起孩子说了句:“爸爸带你出去走走。”
应对情绪失控最好的办法是快速将双方分开。
03爸爸,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抱着孩子在小区里行走,此刻任凭他在怀里哭闹,不去打扰。
孩子同样有情绪需要发泄,此刻爸爸的胸怀或许是他最好的渠道。
孩子情绪渐渐平稳后,我开始对他今天的行为做了一个复盘。告知他错在哪,妈妈为什么生气。
当提到被砸掉的“手机”时,孩子哭声更大,像是一件心爱的宝物被毁掉般的伤心。
当提到妈妈最近有多么辛苦,为了照顾他,妈妈身体是怎样的不舒服时,孩子反而很冷静。
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告知孩子他现在错的不是沉迷看动画片,而是严重忽视了身边的人和事。
爸爸的严,往往也来源于对妈妈的爱。
回家的路上,孩子情绪渐渐缓和了很多,到家门口时他告诉我:“爸爸,我是控制不住我自己。”因为这句话,那夜我失眠了。
04
孩子原本都是天真善良的,是环境在改变他们。
游戏和动画片伴随着爸爸妈妈的成长,也会伴随着孩子们成长。
不要刻意将所谓的担心无限放大,那只会逼迫孩子逃跑和反抗。
需要时刻警惕的是,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有没有让手机来代替我们应有的陪伴。
娱乐时代,爸爸妈妈同样也要具备一个星探的眼光,挖掘孩子身上的天赋。
“沉迷”是一种专注,需要父母帮助孩子寻找方向,一旦确定方向就和孩子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