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12月31日晚最后几小时
地点:黄浦江边的小咖啡馆
人物:一群素未谋面的朋友们
说来真是缘分,从未想过17年底会再去上海。更没有想过会在上海见到一群这么有趣的人。我想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被一位007战友拉去了上海。恰好我从北京回来之后,无意中知道并加入了正齐读道,然后就顺其自然来到了这次聚会。
这是一次跟以往完全不一样的聚会!
我从未曾想,在陌生的城市,还会有一个外地人会精心给素未谋面的一群外地人安排这么一场有仪式感的聚会。真的超级暖心,感恩。
聚会分为3个流程:
1. 冥想5分钟,大家关掉或者手机调静音。
2. 破冰,贴标签的自我介绍环节
3. 一起读道德经并分享
冥想环节,大家收心,免除各种干扰,真正做到人到,心到。这是对我感触最深的环节也是最有仪式感的环节(现在回想起来,这是我能在半个月之后还能清晰回忆起聚会点滴的缘由)。这样的聚会,要的就是你人心合一的在,即使是短短的几个小时,给我的冲击远胜过过往多次带着手机各自刷屏的聚会。——仪式感和Focus 是我在这次聚会上学到的第一点。
破冰环节,规则是每人说一个自己的标签并介绍自己:如我是自律的正齐旁边的外冷内热的谭娟,然后依次重复并接上自己的标签。原本我以为这个环节会有点尬,因为一开场有人提出了质疑,我们也有13个人,说做不到。而最后的事实是大家竟然都做到了。正齐道长总结时说——用心就能做到,这是我在这次聚会上学到的第二点。在开始行动前,不要轻易去否定,也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不行的标签。
PS标签的画外音,标签会无形当中形成行动的指引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作为老师,我之前是一直觉得不要给孩子随意贴标签的。道长这次的自我介绍要求我们带着标签介绍。我猜是作为心理医生的他,深谙其道。想要我们运用“标签效应”督促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比方说我就把自我介绍时"外冷内热的谭娟"改成了"早睡早起的谭娟",也是希望自己能够看到标签时,记得要早睡。道长真是用心良苦~\(≧▽≦)/~。
PS各位战友的标签(自律的正齐,想提升认知的麦子,可爱的周钰,希望每天开心的营营,焦虑的林律师,爱做梦能圆梦的吴同学,一直在考试的孙杰,爱学习的尚超青,坚守原则的95后交易员边城,外冷内热的谭娟,爱奔跑的显萍,死磕侠,90后美妈安静的王慧)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不只一个标签,我们介绍时的标签也不一定完全符合我们。但我想说,也许我们真的可以利用“标签效应”,让未来的我们更好地前行。或者说,我们可以静下心来时,自己仔细分析下我们身上的标签如果精准定义,又是怎样的呢?
一起读道:这是正齐道长给我的第三个surprise。进入第三个环节时,他默默地从包里掏出了一沓纸,人手一张,写着道德经第32章的内容。并要求每人读完之后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一句与大家分享。如此正式也如此有心。这是促进我们了解最快速的方式,也是我们受益最多的环节。
在交流过程中,大家毫无忌讳地交流着自己对于这一张内容的理解。有的道友分享的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到了知人和自知的重要性;也有道友分享在当今社会参透“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重要性,确实在物质以及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竞争,在追赶。能否平静自己的内心,不被所谓的peer pressure 干扰真的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当然对于我们不了解的“不知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长解释了"所"指的是根本。随后大家展开了谈论,内容也从生超越了到了死的层面。
就这样从陌生到熟悉,从生活到读道,似乎我们已经是认识很久地老朋友,一起聊生活,工作,对未来的渴望以及自己的焦虑、恐慌,分享自己的经历。这是一次意犹未尽的聚会,这也会成为我17年最美的一道风景,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当然我相信以后这样的机会,仍然会很多,期待下次再见。
当今社会很浮躁,我们都渴望太多,如何与生活安好,如何权衡生活的苟且与远方,如何权衡物欲与内心平静,我想也许道德经可以给你答案。闲暇午后,翻开书,读上两句,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最后超级感激正齐道长,一个有料,有爱,有心的组织者,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这么好平台——正齐读道,一个温暖的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