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天一来,其实也不意味着什么,可是我总觉得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这是《立春》里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它说出了每一个对生活有所期望的人都会有的感受。就好像,一个学生在新学期伊始都会很兴奋,期待着在新学期中遇到什么新鲜的事情和人。喜欢这段台词,还因为说出它的人,音乐教师王彩玲,当时正在和一个自称得了癌症的少女依偎着坐在火车过道里。她是真心的想帮这个女孩,所以掏心窝子的说了这番话。王彩玲说这话的时候面部表情是那么温柔祥和恬静,一点也不像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给人的感觉。
相信大多数人在影片刚开始的时候都不喜欢这个生活在小县城里的、“长得难看又清高”的中年女人,她只是在北京进修过声乐,却在任教的学院里逢人就说很快要调到北京去。明明自己买的黄牛票,回来后却吹嘘说中央歌剧院请她看歌剧。对待生活中的人态度又很高傲冷漠。这让人感觉,她不是虚荣就是有妄想症。至少,是很不接地气的。但王彩玲自己在影片中后期对此的回应说,“我只是不甘平庸”。不甘平庸,这大概是我们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却难以向外人道的一句话吧。而且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的声音会逼着你顺从平庸,接纳平庸,甚至在叹口气后学着欣赏平庸。迈着相似的步伐,走向类似的目标,我们就这样越来越像。王彩玲的可贵之处在于,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王彩玲其实是知道自己的非凡与平庸的。当她爱慕的男青年表示不爱她,可以认她做个姐姐的时候,她直言“你是因为我丑才把我当哥们的吧。”当隔壁女老师向她哭诉感情遭遇时,她说,“你能把我当朋友,是因为我比你更不幸。我没有你好看,没你年轻,又没有家庭,有我这种人在你身边垫底,你会安慰的,对吧?不管是谁,不幸的时候就会和我同病相连。我如果比你过得幸福,你还会跟我说啦。” 透彻,不掩饰。相信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两极之中的,时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时而愤恨为何一切皆不如人。就这样,既骄傲又自卑的活着,骄傲展于人前自卑藏在身后。
“永远虔诚的信徒/ 时常把鲜花奉献/ 但在这悲痛时刻/ 为何 为何/ 啊 上帝 为何对我这样残酷无情” 这个唱段在整个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王彩玲对倾慕她的工人周瑜展开教学工作时唱的,唱完后她接着说“我一贫如洗,又不好看,老天爷就给了我一副好嗓子。除了这,我是个废物。我一定能唱到巴黎歌剧院去。”此时的她虽然有些失落,但失落中充斥着倔强和不服。相信自己的天赋才华定会带来一个别样的人生。第二次,是在遭受到情感打击和报考剧团屡次被拒之后,王彩玲双膝跪地的泣唱。这大概是她人生最难熬的时候吧。第三次,王彩玲在影片结尾时终于站在了金色的大厅,且如她梦中的一样唱完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她此时重唱这一段,更像是成功人士回溯自己的发迹之路。然后慢悠悠的告诉年轻人,不要着急,先定个小目标。这是一个典型的正-反-合辩证顺序,也是电影的主线,各个阶段间的不容易绝非几笔可以带过。
王彩玲最后也没有结婚,她领养了一个小女孩,悉心的照料其成长。某人说,这是王彩玲以她自己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和解。她既没有像考了五年美院都没有考中的黄四宝最后干起了坑蒙拐骗的行当那样被生活挤压变形。也没有像情愿假非礼女学生而锒铛入狱,实则是为了摆脱娘娘腔、假男人名号的芭蕾男演员那样和生活撕得头破血流。她确实是用自己的方式接纳了生活,也让生活接纳了她。小女孩取名“王小凡,平凡的凡。” 这似乎与她当年的那一句“我就是不甘平庸”又相悖之意。但我想,她其实是想告诉女儿,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