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6月26日
地点:大溪地
推荐人:阿鹏
核心阅读圈成员:ZXL、QX、ZLJ
也许是一种机缘,让我在明知最忙碌的6月,还鬼使神差的第一个主动加入了《百年孤独》这本书的核心阅读圈。从阅读、到小组内的协商、讨论、再到思路的成型与PPT的制作。节奏紧张,内心却是稳稳的,少了很多曾经会有的慌乱。
分享下来最大的收获有:
1、体会到了自己内心稳抓稳打的状态和有序的节奏感。
2、在阿玛兰妲的人物分析中,我开始有种不随波逐流,而开始倾听和相信来自内心的声音。
3、感叹AP短短几天中,对于主题分享的架构。与历史、地理、心理学的对接的广度和深度。
4、赞赏ZXL的分享中,对于书中人物死亡方式、各种动物的隐喻的发现和思考。
5、欣赏QX,一气呵成的激情和对这本书、以及作者的喜爱与思考。
开场:
T踩出的几个点:1、《百年孤独》中的结构与轮回;2、母亲乌尔苏拉在儿子即将被枪决时,悄悄送去的手枪,给了儿子一个有尊严的死的机会;以及在家族中她对于每一个生命的关切。3、没有内在链接的家庭,最终导致家庭的没落;4、关于网状的小说结构与网状的阅读方式......
一、百年孤独——AP
1、历史背景:从历史大发现及其推动下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地;到殖民地背景;从书中的历史事件的记载分析;到宗教情况。
2、哥伦比亚所历史与当下所经历的进程分享——混乱的年代
(1)哥伦比亚到来的前时代
(2)殖民时代
(3)大哥伦比亚时代
(4)共和国时代。
3、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4、百年孤独中的原型
5、象征形式哲学
6、镜子原型
7、鬼魂原型
8、先知原型
9、结构原型
10、欲望
11、从弗洛伊德的文明观看拉丁美洲
12、感受:“孤独的根源是自我的沦陷,而非他人的缺席......”
13、《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
二、《百年孤独》对阿玛兰妲的解读——ZLJ
当我再次翻开《百年孤独》的时候,发现曾经第一次阅读的线性思路和停留在画面上和情结上的思维,开始立体起来。于是我从三个方面做着笔记走:首先是人物关系图谱的梳理、其次是人物事件、再到疑惑的点以及最受触动的点比如:那些体验到孤独、逃避孤独、在孤独中沉沦、或者在孤独面前“不失尊严”的点......在阅读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这本书太多丰富和人物太饱满。一堂课想要全景展现根本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把视角缩到了人物上,最终因为自己对于阿玛兰妲身上两次拒婚的疑惑,而聚焦在了她身上。
1、再次回到书本,关注阿玛兰妲的成长过程和生命事件。
2、前期对于阿玛兰妲的分析的论文阅读(论文提到了阿玛兰妲对于丽贝卡有自己一直无法面对,并且一直在压抑的同性恋倾向。)
3、以及与XGC的讨论——发生于俄狄浦斯前期的原始融合层面的强大欲求。
4、阿玛兰妲的生命事件。以倒叙的方式,去看到那个看似低调、冷漠、温柔、充满恨意的女人。那些一层层推动她走完生命的脉理。
5、以倒叙的方式回到阿玛兰妲的生命时间中去:(1)死亡序曲;(2)那场青春期爆发出来的生死、爱恨;(3)出生与同年。40天道6 个月的时期,母亲的突然离去,以及父亲和哥哥的照顾不周。
三、百年孤独——从零到零的循环 ZXL
1、感受及思考
2、马控多:“一个曾经与世隔绝、不需要法律的地方。”“他们不是因为爱而生,而是因为孤独而后的肉体结合。”
3、布恩迪亚家族的男性:两个名字的传承,以及继承相通名字的人的相似性格背后的隐喻。
4、猪尾巴背后的隐喻。动物的隐喻和象征。
5、乌尔苏拉
6、布恩迪亚家族的女性:雷梅黛丝、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费尔男达
四、孤独 独孤 孤独——QX
(一)百年孤独的背后
1、《百年孤独》简介,魔幻现实主义的鸿篇巨制,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荣获诺贝尔奖。
2、马尔克斯谈《百年孤独》:我只想艺术地再现我童年时代的世界。
3、马尔克斯的成长史:自幼富于幻想、爱好文学,他常常谈起童年的记忆对他文学生涯的重要性。 小时候与外祖父(曾经是一名上校、严肃、意味激进、有爱的人),外祖母(有乌尔苏拉气质的女性)一起生活。
4、《百年孤独》的相关历史事件:“千日战争”以及1928年果品联合公司的罢工。
(二)家族中孤独的灵魂;关于孤独,家族中周而复始的孤独迷宫。
1、 孤独的探索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科学智慧的孤独探索者)
孤独回忆者——乌尔苏拉.伊瓜兰(为家族发展抗争的孤独者)
孤独反思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战争的孤独反思者)
2、孤独的母子情、父子情、爱情、手足情
3、注定孤独的命运,如同马尔克斯写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人都带着落落寡合的神情,以使人不论站在地球哪个角落都能把他们认出来。”
(三)关于孤独
1、自我拯救:孤独可以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让人从世俗纷扰欲望纠缠中抽身出来,获得自省的机会,使人冷静超脱。人们或自觉或被迫进入孤独状态,孤独成了缓解压力拯救灵魂的良药。
2、获得拯救:个体在孤独中摆脱了精神的痛苦与磨难,得到了内心世界的平和与宁静。孤独让人找回自我,成为自己的上帝,在自我世界中寻得快乐与满足。
3、带来毁灭:孤独虽然使个体得以苟延残喘,但它带来封闭,是社会国足不前。对于整个人类命运来说,孤独注定带来毁灭......
4、自我放逐:孤独者不愿意关注外界,没有真正的朋友可以做心与心的交流。孤独甚至让他们对自己也感到陌生,各自画地为牢,最终在不断重复的单调生活里让生命几近枯竭而没有意义。
5、究竟该保有孤独还是该摆脱孤独?该如何既在孤独中保住心灵平静又不至于闭塞堕落?
(四)穿越孤独的迷宫
“我没有权利相信:创造一种与现实相反的理想世界还为时不晚。那将是一个崭新的、生机盎然的、灿烂似锦的乌托邦。在那里,任何人无权决定他人的生活或者死亡方式;在那里,爱情成为真正的现实,幸福成为可能;在那里,那些命定忍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将最终得到在地球上生存第二次机会。”
五、T
“怀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理想主义去穿越孤独的种子” 是在表象的世界沉沦还是在对生命更深的参悟去接近表象下面意志的世界?
1、科学与“开化”&保守与自由之间d闯入性对冲
2、孤独与致命的激情
3、远征军yu意志的一场失败换来的崇高体验
4、癫狂中的无意开拓
5、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世界中那个有毒的自恋和石膏般的自尊系统
6、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世界中那个边缘地带上的低维生命格式
7、歇斯底里的性压抑与性狂欢中的迷乱
8、致敬弗洛伊德的《癔症研究》中那个“飓风”的口子
9、致敬荣格的原型理论,在母亲原型、镜子原型和解构原型中我们逐渐去接近那个矩阵
10、致敬叔本华的《意志及其表象的世界》
11、顺着精神癫狂一路狂飙,在网状叙事中修改那些线性阅读的闭锁格式,如何只有网状与高维阅读才可以探寻那个神妙d命运之轮。
12、精神动力学的解释之维与静默之维。你建构的哪个卡点上出问题。卡点就是困境。结构性原型。
这次课程的内容实在是太丰富,留给自己内心太多的切入点和感受。这次备忘的书写,我异常的格式化。很多的感受和发现堵在心理,它需要继续去体味、梳理、以及和自己的对接。今天是放假第一天,整整一个月的马不停蹄、身不由己,总算是结束了。翻开《百年孤独》让我们静静的待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