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起来看到一段话:
研究表明人有两条控制情绪的通路:一条为短路,经过丘脑直接传达杏仁核,处理信息速度快,没有经过理智的思考;另一条为长路,经过丘脑传到扣带回,再到达大脑各区域响应皮质,速度慢,加工精细,可以进行理智的思考。当人产生冲动行为时,走的就是不经过大脑的短路,生活中,我们常常采取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遭受冲动的惩罚。
真是见者有心,刚看完一小时内,我就进行了各种“短路”操作。8点30出发送孩子参加活动,7点45叫他起床,他需要完成起床,洗漱,早饭这些基本流程。但实际这么简单的过程,也火药味十足。把他叫起来时,他完全不在状态,醒来就在廊里无所事事的晃荡,激发我这个“短路”母亲上线,快快,赶紧洗脸,快来吃早饭,赶紧去把英语卡打了,最后还升级到:你看看你啥样子,哪有躺着学习的?其实边催他我边察觉到我今天异乎寻常的焦躁和不耐心,明明知道是简单粗暴,但还是一幅要将简单粗暴进行到底的架势。
送走他后,我算了算我的生理周期,似乎还不到情绪焦灼低迷那几天,这无明业火从何而来呢。关键是这无明业火怎么能平衡下去呢?接着我去市场看窗帘,回家和爸妈吃饭聊天,都挺好。看来能点燃我这火的,就是儿子了。因为我对他是有需求的,一旦不满足,我内心自然就不平衡了。平时激素和谐时,还是可以耐心跟他沟通,但时不时的简单粗暴,何尝不是我和他主要相处的模式呢。
晚上接上他,如我所料他情绪不高,给我说了他参加活动的体验,说虽然他表现不错,但还是觉得没大有意思。其实我是挺惧怕给他精心安排了活动,他给予我负面反馈。在我们情绪都不高的情况下,我又提出我们试着坐一次公交从我家到姥姥家,他一直是车接车送的,但马上五年级了,需要掌握自己公交来回的能力了。对于我这个提议,他带着明显的敌意说:为什么坐公交?我解释了原因(语气不大耐烦),并告诉他,要他自己用高德搞定路线,他又说:为什么我要会查路线?我说,那我来查,查了后,示好的问他:“你看哪条路线合适,我们可以选一条最快的线路?”他不耐烦的看了眼,我知道了。然后就开始在公交站台晃悠,明显没有注意车辆动态。当合适的车来了时,他仍旧在站牌前摇晃,我不得不在车马上要走时提醒他,不需要上车吗?他瞪着我说,谁不知道。这时,我这颗容易短路的小脑瓜终于不想忍了,说了狠话:那你自己走吧,自己把自己送回家。这也是我当时能想到的让他长起眼神的唯一办法了。果然这招确实也管用了,在他上车后,自己一个人的胆怯还是让他示弱,妈妈,上来啊。接下来,倒是操起来心,从下车到换乘再到回家。但其实中间的交谈,我虽然在想办法接纳他,但两人的对抗情绪,还是一直都在的。
今晚,当我在电脑前敲出这件事情的时候,我注意到,我的焦躁情绪,可能跟激素有关,但也跟我对他存在不合理信念有关。绝对化要求、以偏概全、糟糕至极这几种混杂其中,都能找到影子。我对儿子参加某项活动的期盼,总是期待得到正面反馈,希望他得到正面感受。但这两次的夏令营,他给予的负面反馈多一些。因为他没有满足我的期待,我就否定他,给他贴了标签:自由任性,不合群。其实想想这个假期的经历,发现儿子在自主活动中,表现的活跃主动,思考能力强,待人接物有礼貌。但对于被安排从事的事情,会很难激起他的兴奋和喜欢。这不就是他开始“叛逆”的表现,你说好的,我就是觉得不好,你让做的,我就是不愿意做。他也是因为各种的冲动和短路,而不去理智的思考而已。这件事情,又提醒我,其实,孩子的“叛逆期”,早已经悄悄来临,考验妈妈的时刻,也已经到来。我还按照“短路”方式处理问题,肯定是“短路”碰“短路”,电光火石,后果不堪。
跳出感受去理解感受,辩证的去看待孩子的表现,去听孩子的语言,才能看到孩子真正的内在和需求。当今晚悟到这点的时候,真是要感谢这个日记形式的存在。我们不光在记录,梳理明辨事件和自我,才是日记存在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