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孔子说:“奢侈豪华就显得骄傲,省俭朴素就显得寒伧,与其骄傲,宁可寒伧。”
孙:同逊。固:固陋,寒伧。
奢侈与简朴
人奢侈后会桀骜不驯。奢侈是为面子,在意外在的评价,外在的面子。不逊也是为了面子。固定型心态
一个人特别节俭,容易出现固陋的问题。见识短,死心眼,抠抠搜搜。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两种状态变化很难。俭是恋物,奢是为名,为名更难断,为物更易断。中庸,如果非要选,保守些。
7.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这里小人更宽泛意义的理解,没那么坏,但格局小,境界低,修养不足,学识浅薄,现代汉语把小人这个词窄化了,集中在比较坏的那种人,修养不足,为何容易局促忧愁?没有能力,所以患得患失,眼光短。
樊登老师: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向内求,就没有那么多担忧,坦荡荡。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一切都放在他人身上,可控太少,所以长戚戚。
7.38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菩萨心肠,金刚怒目。这是一种教育方法。猛是咄咄逼人。恭敬:是两种状态。恭是自己对自己,谦恭,安详;敬:自己对别人。
泰伯篇第八
8. 1,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译文: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地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
注释
泰伯-亦作“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古公有三子,太伯、仲雍、季历。季历的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据传说,古公预见到昌的圣德,因此想打破惯例,把君位不传长子太伯,而传给幼子季历,从而传给昌。太伯为着实现他父亲的意愿,便偕同仲雍出走至勾吴(为吴国的始祖),终于把君位传给季历和昌。昌后来扩张国势,竟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到他儿子姬发(周武王),便灭了殷商,统一天下。
天下:当古公、泰伯之时,周室仅是一个小的部落,谈不上“天下”。这“天下”两字可能即指其当时的部落而言。也有人说,是预指以后的周部落统一了中原的天下而言。
樊登老师:礼就是让。礼让是一件效率的事情。夫子温良恭谨让。人生引入点随机性,爬山算法,拥抱不确定性。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笃:笃厚
译文
孔子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却不知礼,就未免劳倦;只知谨慎,却不知礼,就流于畏葸懦弱;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心直口快,却不知礼,就会尖刻刺人。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对待亲族,那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的人不遗弃他的老同事、老朋友,那老百姓就不致对人冷淡无情。”注释①礼-这里指的是礼的本质。②葸-音喜,xǐ,胆怯,害怕。③绞-尖刻刺人。
樊登老师:恭敬做到极致,过了就,没有礼节之。恭而无礼就会消耗自己,谨慎没有以礼节之。太过谨慎变成老好人,就是平常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