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
相信大家会第一时间得出结论:肯定希望变好!
我们总想着让工作效率提高一下,离升职加薪近一点;
我们总想着让孩子自制力强一点,学习自主一点,考入名校可能性大一点;
我们总想着伴侣更贴心一些,夫妻关系和睦一点,吵架少一点。
哈佛大学有一项研究证实:
我们的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想改变。
通常我们会在意识层面产生改变的想法,
可潜意识里却与之相悖。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下决心改变却半途而废的底层逻辑。
那么还有改变的可能性吗?
1
神经具有可塑性
值得让我们长呼一口气的是,
神经细胞拥有可塑性的神经细胞体,
这也就意味着大脑的神经通道可以改变。
我们是大脑思维通道就如同肌肉一样,越锻炼就越粗壮,
于是我们产生某种想法时,
自然而然会顺着宽敞的道路往前走。
如果一个人在每次遇到事情之后总会不自觉想到坏的一面,
对坏的方面异常敏感,不允许一件事中有瑕疵,
那么这个人的大脑中很可能让郁闷型神经通路占满了。
突发事件降临到他头上时,
思维一定会顺着郁闷型神经通路往下流,
这个人的想法自然也就是让他不满的消极想法了。
反之,
那些乐观积极旷达之人,
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注定快乐或者是本就具有积极型神经通路,
他们也不是不会遇到糟心事,
他们也只是早一点形成了积极型神经通路,
而那些积极型神经通路帮助他们发现坏事中好的方面,并把它们放大,
从而使这个人不会被忧郁愁思纠缠很久。
2
为什么我们不易改变呢?
答案是人很难做到内外一致。
“外”即指一个人呈现出的外在思维、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行为特征。
“内”即指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与期盼。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
很难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也不能不在乎社会制度肆意妄为。
而人的大脑喜欢内外一致,
在潜意识里既然思想无法改变,内心所期待的和真实所为产生偏差,
从而行为无法改变。
3
如何在底层逻辑上做出改变呢?
艾德 迪纳和桑佳 吕波密斯基解析了影响人改变的3个因素,
第一方面是基因(50%):
不可否认,做出改变的程度一半靠基因。
大家可能会想,无法改变的因素占比一半,改变希望渺茫。
其实,基因因素无法改变,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文不值,徒劳无益。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我们要尊重自然,
基因之于人,就好像人之于大自然。
用好坏一刀切是不明智的做法,
对待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尊重并充分利用它。
第二方面是外界环境(10%):
诸如居住环境,收入状况等外界环境因素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
事实上,它只占总体的十分之一。
只是社会环境将它制造出一种人人追捧的氛围,
让我们误入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假象。
第三方面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受意识行为支配的部分(40%):
包括我们的情感情绪、行为和认知层面。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下一篇再聊一聊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