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分离课题”,才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边界感”这个词,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因为如果跟家人划清楚谁的责任谁来负责,对于中国大部分家庭来说会显得比较没有人情味,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这种人情味。所以当提出要去做分离课题时,很多人是不太能接受的。

今天在看《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有一段是关于分离课题以及和自我为中心之间的区别的探讨。书中说到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的感觉”,这让我对于分离课题有了新的认识。

提到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心里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呢?那些自大的、目中无人的、全世界都要听我的人,在很多戏剧、文学作品里面描述的的暴君的形象比较贴切。而现实生活中呢?我们常听到的那些“大男子主义”、“大女子主义”的人,可能在某些时候也不太会受欢迎。当然也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破坏大家的利益,我们都会说这人自私,也不愿意跟这样的人深交。

这是我们大部分人能想到的一些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其实还有一些在乎别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的这群人来说,他们其实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群体。听起来好像有点离谱,但我想起了我曾经认识的一个朋友,她是一个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照顾孩子她放弃了自己的工作,专心的照顾着自己的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她开始把家里其他人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她说自己是一个喜欢付出的人,愿意把这个家里其他人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来做,所以辞职在家带娃,她觉得这就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一开始,经常会看到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些她为老公为孩子准备的美味的晚餐或者一些小惊喜的照片,看起来的确如她所愿,日子过得还不错。可时间一久,她就发现了家里并没有因为她用心的付出而有什么改变,似乎每个人把她的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每天的日子也过得鸡飞狗跳的,老公说她天天在家也没能把家整理的有多好,孩子也说她天天啰里啰嗦的,不想跟她交流,这让她很难过。

她觉得是因为她做得不够好,于是她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厨艺、家务处理能力,我记得她说过她说自己所有的关注点都在老公和孩子的身上了,自己多做点也没有什么,只要得到家里人的认可,那这个家就不会散。当时听到她讲到这些话的时候,明显感觉她对于这个家是多么重视。

可是没想到一年不到这个家还是散了,她也觉得很崩溃,不懂为何她已经拼劲全力想要去得到家人的认可,为什么还是会这样收场。后来还得了一年多的抑郁,最后通过学习和自我调整才慢慢的走了出来。

现在想起来,虽然导致她家庭破裂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她当时的确为这个家做了很多努力,只为得到家里人的认可,看起来很无私的行为背后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这不是真正对他人的关心,而只是对自己的执着,这其实是没有学会分离的课题。

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定是所有人都在为这个家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绝对只是金钱而已,所以即使作为家庭主妇也要学会让家里每个人都要为这个家做出自己该做的事情,而自己也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单独空间和时间,这样相互支持才能走得足够的远。

学会完成分离课题,才能更好的融入一个群体里,体会到自己在群体里的位置,这些是我们人际关系最好的状态,值得我们好好体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