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溺爱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本学年又承担了重任,担任七年级俩个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的工作。面对的对象是一群个性鲜明,来自各个不同家庭环境下的孩子,经历了一个放纵的暑假,孩子们的心还处于懒散的状态,习惯需要一点点培养,七年级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某些学生不仅个人习惯差,更不会主动学习,于是一直在高度紧绷的状态下工作,一点点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这个马拉松赛跑的过程中不做淘汰者。

        通过一大周工作,给我感触最深的,则是溺爱究竟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危害?现在家庭大都娇惯孩子,殊不知 “娇子如杀子”,从教时间并不长,但我发现每个“问题”学生的背后,要么有一对过度放任的父母,要么有一个残缺不全的家庭。两者共同点,均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可能就是一辈子。

      一次听同事叙述中提及一个孩子,小学时期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留由爷爷奶奶照看,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孩子的父母一直觉得疏于对孩子的管理,认为欠了孩子太多,有错就哄,有求必应。一次非要让奶奶喝自己的洗脚水,奶奶不喝,便哭闹不止,可怕的是,他的奶奶真的便依照孩子的意思,喝了洗脚水。试问?这样娇纵的成长环境真的是在帮孩子吗?

      初中之后更甚,一次与同学发生矛盾,一拳将对方打倒在地,家长过来之后,直接埋怨老师没有起到监护孩子的责任,更心疼的抱住孩子询问有没有受伤,非要找对方家长理论一番,监控视频调出来之后,看到自己孩子没有吃亏,就以一种欣慰的方式鼓励着孩子。果不其然,恶劣的习惯导致初中未上完就辍学,在家中玩着手机,吃着零食,骂着父母,无所事事……

      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是家长向社会推出的一件“作品”。且不说造福社会,很多孩子就已经毁在溺爱当中。是非观念混淆,中国式家长最擅长为孩子开脱。“老师,某某不舒服,不能上早读课了”,“老师,我家孩子的作业被狗撕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孩子写不完啊”诸如此类。还有明明学校严禁学校带零食入校,仍然有家长大兜小兜的往学校送。学校拼命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也拼了命的毁掉已经培养的好习惯。

      每到开学季,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家孩子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您多管管”。可是对于说一句顶三句,甚至和父母也是大喊大闹得学生,老师也是爱莫能助。数学课堂一个孩子不认真听讲,老师发现后不仅态度恶劣,还告诉老师自己还没有想好是否要好好学习数学?听到这样的话,我震惊了,现在的孩子已经有如此多的选择权了吗?

      希望每个家长都可以告诉孩子,对于农村学生,虽说应试教育是不公平的,高考却是我们可以和那些拥有一流教育资源的城市孩子进行竞争的唯一公平的方式。某些家长爱说,我的孩子小学基础就没有打好,其实很多孩子并不是败在知识基础,而是败于个人习惯。某校某生个人习惯不好,不懂得尊重,不学习,不认真听讲,上课扰乱课堂秩序,顶撞老师。万般无奈通知了家长,家长知道后,将其弃于学校不顾,让其自由发展,后又错误不断,家长接走带回家反思了俩天,后又将学生送到学校,一进办公室顺手拉了一个凳子对学生说:“坐吧,孩”。忽然为这个孩子的上学之路感到担忧。为家长感觉可悲。果不其然,该生并没有较好的转变,依然我行我素。学生时代是一个靠良好的个人习惯支撑,苦苦坚持的过程,他的上学之后自己能坚持多久,犹未可知。

      家长朋友们,千万不要说自己的孩子还太小,现代一个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如何使用触屏手机。很多好习惯都是在日常一点一滴中形成,告诉孩子何为“尊重”?何为“自律”?如果不想做孩子成功路上的绊脚石,那就放弃对孩子的溺爱,初中生需要更多的不是大兜的零食和一部手机,而是是非观念和自我约束意识。

    很多老师都感慨,在学校培养了一周的好习惯,回家呆俩天后又化为泡影。学校不断做“加法”,家庭不断做“减法”。长此以往,我们就又会感叹,唉,我的孩子不争气,却没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教育问题。

      最后一句,别让溺爱扼杀了孩子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