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汗血宝马:一场因“名车”而引发的灭国之战
在上一章,我们,共同见证了汉武帝时代,那场,充满了“铁血”与“算计”的内部大洗牌。英雄,远去了。酷吏,登场了。帝国,用,最冰冷的“法网”,和最无情的“经济杠杆”,将,所有的权力,和财富,都牢牢地,收拢到了皇帝一个人的手中。
现在汉武帝刘彻,这位精力旺盛到,近乎“变态”的君主,他再一次,将他那充满了欲望和野心的目光,投向了远方。
这一次,他的目标,不再是为了国家的安全(匈奴已远遁)。 也不再是为了开疆拓土(南方已平定)。
他要发动的是一场,看似,荒诞不经,实则,蓄谋已久的奢侈品战争。 他要,倾尽整个国家的力量,远征数千里,去,一个大部分中国人,连听都没听说过的神秘国度。 只为了得到,一种,传说中,能“汗出如血”的神奇怪物——天马。
欢迎来到第三十七章,一个关于“名车”的故事。 一场,因,“限量版超级跑车”,而引发的灭国之战。
第一幕:一个“车迷”皇帝的终极梦想
我们,必须,先来,理解一下,汉武帝刘彻,这位“骨灰级车迷”,对“汗血宝马”的那种,近乎“病态”的执念,到底,从何而来。
我们,在之前的章节里,提到过,那个九死一生,从西域,逃回来的“伟大探险家”——张骞。 他带回来的那份“西域考察报告”,就像,一本,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国家地理》”杂志,彻底,打开了汉武帝的新世界的大门。
而报告中,最让刘彻,心驰神往的就是对“大宛国”(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天马”的描述。
张骞说,那个地方的马,神俊异常,每天能跑上千里。而且,在奔跑时,肩膀两侧,流出的汗水,是鲜红色的如同,鲜血一般。 当地人,传说,这种马,是“天马之子”,是神仙的坐骑。
这当然,是科学现象。现代研究表明,“汗血宝马”,很可能,是因为,剧烈运动后,一种叫“副丝虫”的寄生虫,在皮下运动,导致毛细血管破裂,所形成的。但是在那个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的时代,这种“科学”,很自然地,就被,解读成了“神学”。
而汉武帝,恰恰,是一个对“神学”,极其痴迷的皇帝。 他修仙、炼丹、求神、问鬼,一辈子,都在寻找,那虚无缥缈的“长生不老药”。
现在他听说了这个世界上,居然,真的有“神仙的坐骑”。 他的那颗,被,长生欲望,所填满的心,瞬间,就被点燃了。
他产生了一个极其强大的逻辑闭环: 只要,我,得到了“天马”。 我,就可以,骑着它,升天,去见神仙。 然后,我,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欲望”,所主导的“非理性决策”。当,一个掌握了绝对权力的统治者,被,他个人的“执念”所绑架时,他就可以,将,整个国家的资源,都投入到,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个人梦想”之中。而,为这个“梦想”买单的将是无数,无辜的生命。
于是一场,围绕着“汗血宝马”的国家级别的“圆梦计划”,开始了。
第二幕:一场“傲慢”与“偏见”引发的“血案”
最初,汉武帝,还是想,先礼后兵的。 他觉得,自己,是天朝上国,买几匹马,还不是小事一桩?
他派出了一个由数百人组成的“豪华采购团”。 为了显示自己的诚意和财力,他还让人,用纯金,打造了一匹,和真马一样大小的“金马”,作为“预付款”。 采购团,浩浩荡荡,跋涉了数千里,来到了大宛国。
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一个充满了“傲慢”和“偏见”的回答。
大宛国,的国王和贵族们,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汉朝人,心里,乐开了花。 他们,想:“我们大宛国,最宝贵的就是这‘贰师城’的宝马。这是我们的‘核心技术’,是我们的‘镇国之宝’。你们汉朝,离我们,几千里远,中间,还隔着大沙漠。你们,能把我们怎么样?想买?没门!” 他们,不仅,拒绝了汉武帝的请求。 还对汉朝的使者,出言不逊。
汉朝的使团,被,彻底,激怒了。 为首的使者,也是个暴脾气。 他当着大宛国国王的面,用锤子,将那匹,他们,辛辛苦苦,抬来的“金马”,给,砸得,稀巴烂。 然后,指着大宛王的鼻子,撂下了一句狠话:“你们,等着!”
说完,就,率领使团,愤然离去。
大宛王,感觉,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 他一怒之下,派兵,在边境的“郁成城”,设下埋伏。 将,汉朝的使团,全部,杀死。 将,他们携带的财物,抢掠一空。
这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大宛国,因为,地理上的“遥远”,而,产生了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致命错觉。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所挑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战争怪物”。也不知道,他们,那看似“强硬”的“爱国行为”,将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
消息,传回长安。 汉武帝,勃然大怒。 他那求马的“欲望”,瞬间,就,升级成了复仇的“怒火”。
他决定,要,用,战争,来,让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西域蛮夷”,知道,什么,叫“大汉天威”。
第三幕:一场“外戚”领导的“送死之旅”
公元前104年,秋天。 汉武帝,下令,发动,第一次“远征大宛”之战。
这次远征的统帅,是谁呢? 不是那些,身经百战的老将军。 而是一个毫无,任何,军事经验的“关系户”——李广利。
李广利,是谁? 他是汉武帝,当时,最宠爱的妃子——李夫人的亲哥哥。
李夫人,也是一个传奇女子。 她,本是宫中的一个乐师。因为,貌美善舞,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 她的哥哥,李延年,还为她,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广告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对李夫人,爱到了骨子里。 于是爱屋及乌,也想,提拔一下,她的哥哥。 他想,让,李广利,也像,当年的卫青一样,通过,一场伟大的军功,来,为他们这个新兴的“外戚家族”,奠定,政治地位。
伟大的卫青和霍去病,是用,赫赫战功,为,他们的“外戚”身份,进行了“正名”。而李广利,则是反了过来。他是先靠着,妹妹的“裙带”,拿到了“帅印”;然后,才,要去,用一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战争,来,为自己,证明。前者,是“能力”决定“地位”;后者,是“地位”寻找“能力”。这是汉武帝晚期,用人腐败的一个危险的信号。
汉武帝,给了李广利,数万名,由“恶少年”(地痞流氓)组成的杂牌军。 就,让他这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这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自杀式远征。
首先,是后勤的崩溃。 从,长安,到,大宛,路途,长达数千里。 中间,要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 那是真正的“死亡之海”。 汉军,根本,没有任何,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后勤补给”的经验。
其次,是外交的失败。 沿途的那些,西域小国,看到,这支,衣衫褴褛、军纪涣散的汉军,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他们,紧闭城门,拒绝,向汉军,提供,任何粮食和水源。
这支,远征军,很快,就,陷入了饥饿和干渴的绝境。 他们,还没有,见到,大宛国的主力。 就已经,在路上,因为,饥饿、疾病和攻打那些“中立国”的小城堡,而,损失了十之八九。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些,被,征发入伍的“恶少年”的绝望。他们,可能,只是因为,在长安的街头,打了一场架,就被,送上了这条,通往死亡的远征之路。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沙漠里,饥渴难耐,最终,像,野狗一样,默默地死去。他们的死,毫无荣耀可言。他们,只是一个皇帝,为了他那关于“天马”的个人幻想,而,付出的无数“炮灰”中的一个。
最终,当李广利,和他的残兵败将,终于,抵达了大宛国的边境城市——郁成城时。 他手下,只剩下了几千名,能走路的士兵。 他发动了一次,象征性的攻击。 结果,大败而归。
他知道,这场战争,已经,打不下去了。 他率领着,剩下的几千名,幸存者,开始了更为,悲惨的万里大撤退。
等他回到,玉门关时。 出发时的数万大军,只剩下了十之一二。 可谓,全军覆没。
李广利,派人,上书汉武帝,请求,暂时,撤军,等,以后,再做打算。
然而,他得到的是汉武帝,那充满了暴怒和羞辱的回复。 汉武帝,派使者,守在玉门关,下了一道,冷酷的圣旨: “军有敢入,斩之!” ——你们这支,丢人现眼的败军,有任何一个人,敢,踏进玉门关一步,立刻,就地斩首!
这是一个被“羞辱感”,所支配的帝王的非理性愤怒。他不能,接受失败。尤其,是一场,由他亲自策划、并,寄予厚望的战争的惨败。他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那无能的“大舅子”身上。他用,一种,最残忍的方式,来,惩罚,这次失败。也在用,这种方式,来,掩盖,他自己,那错误的决策。
李广利,和他的数千名,饥肠辘辘的幸存者,就这么,被,自己的祖国,抛弃在了荒凉的敦煌戈壁之上。 进,不能进。 退,不能退。 陷入了真正的绝境。
第四幕:一场“倾国之力”的“复仇”
长安城里,汉武帝,在经历了最初的暴怒之后,也冷静了下来。 他知道,这场战争,他输不起。 这已经,不再是几匹马的问题了。 这关系到,他和整个大漢王朝的“面子”问题。
如果,连,一个小小的大宛国,都征服不了。 那以后,谁,还会,把,大汉天子,放在眼里? 那些,刚刚,归顺的西域小国,会不会,再次,倒向匈奴?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更疯狂的决定——加倍下注! 他要,发动,第二次,更大规模的远征。 他要,用,整个帝国的力量,去,碾碎,那个敢于,羞辱他的小小邦国。
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总动员”,开始了。
赦免囚徒,招募亡命:全国的囚犯和亡命之徒,都被,组织了起来。
增派大军:派出了六万人的正规军。
后勤保障:征调了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万头驴和骆驼,来,运输粮草。
设立“酒泉郡”和“敦煌郡”:为了更好地,保障,西征大军的后勤,他在河西走廊,设立了两个新的郡。
全国动员: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在向,这个遥远的西域战场,倾斜。
这是典型的“赌徒心态”。在输了一把之后,不是及时止损,而是选择,押上,自己,所有的筹码,去,进行,一次,更疯狂的豪赌。汉武帝,为了他个人的“面子”,和那虚无缥缈的“天马”,不惜,将,整个国家,都拖入,一场,劳民伤财的战争深渊。这就是“历史”中,最可怕的一面:一个人的“伟大”,往往,建立在无数人的“痛苦”之上。
公元前102年。 李广利,这位还在敦煌“流放”的将军,终于,等来了他的“复活甲”。 他再次,被任命为“贰师将军”,统帅着,这支,堪称“豪华”的远征军,第二次,踏上了征服大宛的道路。
这一次,情况,完全,不同了。 沿途的西域小国,看到,这支,如乌云蔽日般的汉军。 全都吓破了胆。 纷纷,打开城门,献出粮食,唯恐,招待不周。
汉军,顺利地,抵达了大宛国的都城——贰师城。 一场,惨烈的围城战,开始了。
第五幕:一个“帝国”的“背影”
汉军,将贰师城,围得,水泄不通。 大宛人,坚守不出。
李广利,下令,让,汉军的“工兵部队”,改换了城外的河道。 断绝了城内的水源。
四十多天的围困之后。 城内,弹尽粮绝,人心惶惶。
大宛国的贵族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了一次“紧急董事会”。 他们,知道,再这么,硬抗下去,就是玉石俱焚。 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最理智的选择。
他们,冲进王宫,杀死了那个当初,一意孤行,惹怒了汉朝的大宛王。 然后,提着他的头,来到了汉军大营,向李广利,求和。
他们,提出了一个非常“识时务”的和平方案: “汉军,所为,不过,是为宝马而来。” ——你们汉朝人,不就是为了那几匹马吗? “今,杀王,献马,从汉军。汉军,毋击我。我,尽出善马,恣取之。” ——现在我们,把国王杀了把马,给你们。你们,别再打了。我们,把,国库里,所有最好的马,都拉出来,让你们,随便挑! “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汉军,来,何得也?” ——如果,你们,不答应。我们,就把,所有好马,都杀光!到时候,你们,就算,攻进城来,也什么都得不到!
李广利,和他的将领们,商议了一下。 觉得,这个方案,可以接受。 毕竟,他们的目标,只是“马”,不是“地”。 而且,汉军,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于是双方,达成协议。 大宛人,献出了几十匹,最顶级的“汗血宝马”,和三千多匹,中等以上的良马。 汉军,则,拥立了一个亲汉的贵族,当了新国王,然后,班师回朝。
这是一场,典型的“没有赢家”的战争。汉朝,虽然,达到了最初的“战略目标”(得到天马)。但为此,付出的经济和生命代价,是极其,惨重的。而大宛国,虽然,保全了国家。但也付出了国王被杀,国力大损的惨痛代价。整场战争,唯一,获利的可能,只有,那个端坐在长安城里,终于,得到了他心爱“玩具”的皇帝。
李广利,率领着,他那伤痕累累的军队,和那几千匹,来之不易的宝马,凯旋了。 回到玉门关时,出发时的六万大军,只剩下了一万多人。 回到长安时,一万多人,又,只剩下了几千人。
汉武帝,为,那匹,被,命名为“天马”的汗血宝-马,亲自,写下了一首,雄壮的《西极天马歌》。 也为,他那位终于,为自己,挣回了“面子”的大舅子李广利,封了“海西侯”。
一场,因“名车”而起的灭国之战,就此,落下了它,荒诞而又,血腥的帷幕。
第六幕:一个“史官”的“呐喊”
就在汉武帝,为了他那虚无缥缈的“长生梦”和“天马梦”,而,在遥远的西域,挥霍着,帝国的财富和生命时。 在帝国的内部,另一场,更为,深刻的悲剧,也正在上演。
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那个倒霉的“飞将军”家族。
李广,自杀了。 但他的孙子,李陵,又,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将领。
公元前99年。 汉武帝,派李广利,再次,出征匈奴。 他命令,李陵,负责,为李广利的主力部队,押送粮草。
李陵,是何等,心高气傲的人。 他觉得,这是一个奇耻大辱。 他向汉武帝,请命,要求,单独,率领一支部队,直捣匈奴腹地,为大军,分担压力。
汉武帝,被他的豪情,所打动,同意了。 但是却,不肯,分给他骑兵。 只,给了他五千名,步兵。
李陵,没有,退缩。 他率领着,这五千名,装备着强弓硬弩的“特种兵”,孤军深入,大漠。
最终,在浚稽山,他被,匈奴单于,亲率的八万主力骑兵,团团包围。
接下来,就是一场,足以,载入世界战争史的“步兵,对抗,骑兵”的经典战例。
李陵,和他的五千勇士,在被,十几倍于己的敌人,包围的情况下。 且战且退,血战八天八夜。 他们,用,手中的强弩,射杀了上万名,匈奴骑兵。 创造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最终,箭矢,用尽。 救兵,不至。 粮草,断绝。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李陵,仰天长叹:“无面目报陛下!” 然后,下马,投降。
消息,传回长安。 满朝文武,都痛骂李陵,是“叛徒”。 汉武帝,更是怒不可遏。
就在此时,只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为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 他就是太史令——司马迁。
司马迁,对汉武帝说:“李陵,以步卒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杀敌逾万,虽古之名将,不过如此。他力竭而降,必然,是想,将来,找机会,再报效国家。” “而且,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后援不力啊!”
这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强大的皇权面前,所发出的最勇敢、也最,孤独的一声“呐喊”。
然而,这声“呐喊”,却,为他带来了灭顶之灾。 汉武帝,觉得,司马迁,是在为李陵开脱,也是在含沙射影地,指责他派李广利当主帅的决策失误。 他龙颜大辱,将司马迁,打入天牢,判处了最耻辱的“腐刑”(宫刑)。
后来,汉武帝,又,听信谣言,以为李陵,真的在为匈奴,练兵。 他下令,将李陵的全家老小,母亲、妻子、儿女,全部,处死。
远在匈奴的李陵,听到这个噩耗,万念俱灰。 他从此,与汉朝,彻底,决裂。 最终,客死他乡。
李陵的悲剧,和司马迁的屈辱,是“汉武盛世”,那光鲜亮丽的“外壳”之下,最深层的“内核”的一次,暴露。它,告诉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只有,两种,结局:要么,像霍去病一样,在最辉煌的时刻,死去;要么,像李陵一样,在最屈辱的时刻,投降。而,任何,试图,去,说一句“真话”的人,比如,司马迁,都将,付出,最惨痛的代价。这是一个不需要“反思”,也不允许“杂音”的时代。它,只需要,绝对的胜利,和绝对的服从。
而,司马迁,在遭受了这非人的屈辱之后。 没有,沉沦。 他选择,忍辱负重地,活下去。 他要,用他那被,阉割了的身体,和那不曾,被阉割的灵魂。 去,完成,一部,更伟大的著作。 一部,被后世,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史诗——《史记》。
他要,用他的笔,来,记录下,这个伟大而又,残酷的时代。 记录下,那些,英雄的光荣与梦想。 也记录下,那些,小人物的屈辱和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