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会吃饭就会学习呀,你听说过吃饭模型学习法吗?

是什么让一个人更聪明的呢?

是天资聪颖,还是后天的知识积累?是大学教育在起作用,还是人生的经验、技能、直觉在起作用?

一个人的智力其实很难定义。尽管我们有IQ测试和各种各样的测试都试图量化它,但还是很难判断究竟是什么让人更聪明。相比之下,以下这个定义更具有实操价值:

所谓的聪明是指能学得更快、记得更多更牢,并且获取的信息的组织刚好可以契合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定义。

那问题就来了,如何学得更快、记得更多更牢呢?

有一位加拿大1988年的小伙,名叫斯科特·杨,一位妥妥的学霸型的人物,他从高中开始,放学后就几乎不学习,尽管如此,他还是以全班第2名的成绩毕业。

读大学时,他每天学习不超过2个小时,但他的平均成绩总保持在A以上。

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商科毕业后,他又以超凡的速度,在12个月的时间里通过互联网学习了麻省理工33门的计算机课程,节省了150万的大学学费,后又登上TEDx的演讲台,向全世界宣讲自己的学习经验。

让人艳羡对吗?在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LearnMore Study Less)里就分享了两个关键方法:

1)整体性学习策略,为你提供一个如何学得更好的模型;

2)提供一系列学习技术,为你提供记得更多更牢的技巧。

前不久又重新翻了翻这本书,序言作者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提法:吃饭模型学习法,把斯科特·杨的“整体性学习策略”的顺序与吃饭的节奏作了类比,非常有趣。

我们详细的一步一步来看:

第一步:找东西吃(对应获取信息)

第二步:点菜(对应理解)

终于找到饭店了,刚坐下,服务员过来递上菜单:“先生,想吃点什么?”

第三步:等菜(对应扩展)

服务员下单去了,坐在餐桌前做点什么好呢?进入发散思维阶段。

第四步:上菜(对应纠错)

第五步:开吃(对应应用)

这就是吃饭与学习的类比,虽然真正的学习并不像吃饭这么轻松,但如果有一套成型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尝试去应用,那么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自然学习的收获也就越大了。

毕竟作为职场中的一员、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我们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像在校园里一样专注的学习,那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来说就更重要了。

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一找这本书来看看,作者分享的“整体性学习策略”真的很值得我们试一试。


【未晚士多】关注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开启全新的人生旅程,It's never too late.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