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方能疗愈心伤(一)

    人的一生时一场修行,只有“看见”内在的自己才能治愈内在的伤痛。随着我长大,我心里开始出现缺口,这缺口是成长环境赋予我的伤痛。当我能静下来去感受自己的心灵,对自我内在进行审视时,我才可能承认伤痛是存在的,在这个前提之下它才能愈合。
 


  近几日我一直在看一本书——《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收获颇多。借由此书,我得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审视我的童年成长、父母对我的影响,由此反观自己以后如何做好父母这一角色。
      这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我在此前一直爱看心理学著作。原因之一就是我发现心理学是有用的学科,它总是能开启一扇帮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窗户,尤其是理清哪些我们自己数不清道不明却真实存在的现象。本书致力于对母婴关系的研究,作者认同个体关系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的观点:“不存在婴儿,只存在母婴。无论从生理上还是生理上,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再精准地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因此,母亲能否“看见”一个婴儿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将直接决定婴儿以后对人世的许多看法。我们必须承认孩子是一个有自己内在意识和发展成长规律的个体,他/她是独立的,因此父母对待和抚养婴儿的第一要义就是先去尊重孩子,不随意对孩子施加控制和改变。



      我记得我幼儿阶段的记忆寥寥无几,我羡慕童年伙伴大谈特谈自己三四岁的有趣经历。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我的幼儿童年阶段记忆都那么苍白的原因,那是因为父亲那时在外务工,母亲常常把我放在摇篮里,摇篮上挂着一个拨浪鼓,母亲就出门忙着洗衣、买菜、喂猪等等。
   


      母亲曾告诉我,有一次她把握放摇篮里就出门了,家里只有我和打我两岁的哥哥,等她回来时家里养的猪把摇篮拱翻了,我就躺在地上,哥哥躲在门后,十分害怕。这是为数不多的父母告诉我的趣事。可见,我在婴儿时期是被父母完全忽略的,别说陪我玩耍甚至是长达数小时见不到父母,我就在一片孤寂中成长,所以这段岁月没有在我脑海里留下成形的片段,但现在我却意识到那一种恐惧感或许已经深埋在我的人生之路上。因为,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是莫名地会想到死亡,常常感到孤寂,很少和其他同学玩耍,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待着。我记得当别的小孩子都在嬉戏打闹的时候,我却一个人忧伤地沿着花坛边沿静静地走着,用手摸着花坛中青翠的叶子,感受生命成长的气息,那时我就意识到我比同龄人的内心更为纤细敏感,我对生命的怜悯和感叹在那时就已经悄然发芽。
      我还记得因为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重男偏女,在几乎所有事情上都偏向我的哥哥,为此小时候我经常向她表达不满,我不服气地对她喊道:“凭什么别人家都是大的让小的,而到了我家就是小的让大的?凭什么他什么都不用干?”有一次,妈妈给我和哥哥切西瓜,最后分到我手里的西瓜比哥哥手里的小很多,我一拿到西瓜,就委屈得不得了,觉得简直是不公平,那一次我没有吃它,而是直接把它摔烂在地上。我那时虽嘴馋,可是我也知道不公平的对待是对我自尊的伤害。我宁可不吃,也要表达我对不公平的抗议。
      直到现在,我突然意识到我之所以没有因母亲对哥哥的过分偏爱而变得古怪、仇视、乖戾,主要是因为我的父亲从小就用他对我的那一份偏爱平衡掉了母亲对哥哥的独宠。假如没有父亲的那一份偏爱,我一定不是现在的样子,我可能对家庭充满了愤怒和排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