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困难与机遇并存

          科普是将科学的事情以一个简单直白的话讲给大众听,可以说科普是将科学的前沿进展告诉大众,让大众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中国的科普既存在着很多困难,又有很广阔的市场。

        首先,中国人缺少基本的科学精神。纵观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开始以考试为主要手段选拔人才,讲课的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探索的科学精神的传授。读书更是自古以来具有极为功利化的思想:持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万千士子期盼是有朝一日“鱼跃龙门”,自此登上统治阶层,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在这样功利的思想下,培育出的人才大多不会去思考一些看似没用的东西。正是对无用的思考,才让我们一点点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纵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但是科普市场依然较小,这是科普遇到的最大的困难。

      其次,国民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差别,缺少比较基本的科普起点。过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数估计应该占全体国民的17%左右,高中教育的人也在20%左右,接受初中和小学文化教育的人口大约站总人口的60%。中国的教育水平差异较大,主要还是以义务教育为主。针对差别较大的国民受教育状况,科普起来具体的起点依然难以寻找。而且科普作品需要较为适合大众的口味才能更好的传播,这也极为考验科普作者的文字功力,毕竟很多国人是什么书都不会去看的。

      另外,中国缺少出色的科普作家。科普作家是科普的主要推动力量,好的科普作家是在某一科学领域深耕很久,有独到的理解的科学家。而国内的科研学者缺少推进科普的热情,这主要是因为考核体制并没有给科研学者更多的鼓励。学校对于研究人员的考核主要是对专业期刊上发表文章质量以及数量的评比,对于科普性质的文章则没有相应的鼓励机制。而科研人员也似乎更加习惯专业术语的表述,并不屑于和普通人讲述自己在做些什么。

    说完以上的科普困难,也不难发现中国科普的很多机遇。

    科普市场逐渐扩大。首先说明科普不是完全没有教育水平底线的,接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很有可能对科普甚至书籍都不感兴趣。要保证科普受众有足够的理解力,我觉得最适合接受科普的人群是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而中国高中及以上受教育人群正在逐渐加大,再未来的中国,会有更多的人成为科普作品的受众。

    人们关于科学的热情也再逐渐提高。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多事情:移动支付,网上购物,共享单车,人工智能,付费知识,互联网革命等一系列事件。这些事情向更多的人传达这样一件事情:科技改变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产生了兴趣,也有更多的人学习非本专业的其他技能,这些都是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热情提高的表现。

  优秀的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科普组织也在增加。随着人们对科普作品需求的逐渐增大,很多优秀的国外科普作品被引入国内,比如《迷人的材料》、《身边的科学》、《七堂极简物理课》等。知乎上关于科学问题的探讨,果壳网,大象公会,混乱博物馆等一些科普公众号的长时间努力,也都为科普事业增加了更多的活力。

    中国的科普事业前路漫漫,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构建中国科普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目 录 摘要······...
    guoaiqiang阅读 5,939评论 0 5
  • 进化论成立的前提下,也即是说无神论者的前提下讨论鸡生蛋,蛋生鸡: 这要看对蛋的形态如何看待,有时也可以认为包裹着婴...
    Ryub阅读 590评论 0 0
  • 今天在工作中恰好提到这个话题,晚上回家有空展开思考一下。 消息通知,通常来说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形式一:系统 PU...
    张兆超阅读 795评论 0 1
  • 开始看个大部头,记录下进度。
    Jason_Z阅读 94评论 0 0
  • 立下的flag,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能自己打破 每周一次活动的承诺,才到第二周,就已经把我快折腾死了,搞事也不是一件非...
    粟漫漫阅读 967评论 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