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处处有抗拒。抗拒已经发生的事情,抗拒存在着的每个当下,也抗拒着即将发生着的未来。虽然并没有真实的过去、未来,只存在当下的一个感受,但是我们还是会把过去强行拎过来,反复咀嚼那些已经发霉发馊的过往,或者否定、诅咒正在发生的一切,最后的结果除了污染当下,别无任何益处。
先说说昨天的事儿,领导分配我第二天也就是今天带着学生跑一趟郊区,说是替人去参加一个颁奖,而且说这么远,肯定要带着几个学生打车去的。当时也没觉得什么就欣然接受了。后来大领导发话了,嫌打车去郊区太贵,让做一段儿地铁再打一段车。听到这里,心里顿时很多堵,除了觉得麻烦以后,还有其他的想法和感受也涌入进来。比如,都承诺人家学生了,人家看我们这样,会怎么看老师,我这脸上也觉得没面儿啊(羞耻感);本来在这里工作,就与跟以前同事们在比较中感到了不公,现在就又感到窝囊(羞耻感、失落、委屈,无奈),于是生出了许多的委屈与压抑。
这个事情让我想到 了以往自己处理当下问题的模式——抗拒。当然不只我,全世界的人类都偏好抗拒。从古至今,习惯接受当下而不委屈压抑的人寥寥无几。
因为我们不允许当下发生的事情与自己头脑设定的程序不同,那个嵌入的程序关乎舒服与自在;关乎懒惰与即时满足;关乎急于求成与趋乐避苦。而当下发生的常常不是那么带有天然快乐的,它需要我们全角度思维来照见,需要更多耐心来等待,也需要更多爱来关怀。当我们没有这些角度、耐心与爱的时候,我们就会抗拒,就要逃离,逃不掉就会选择压抑(强压给自己)、投射(自己不要甩锅外界),还有其他破坏性的方式来缓解。
今天早上一进单位们,还是想到这档子烦心事,但心中有冒出了个想法,没准儿因为疫情又去不成了呢?没准儿领导又改变主意派出了呢?自己在这儿烦恼(抗拒)岂不太不划算了呢?于是,立刻有了劲头儿,甩掉了一个大包袱。果真,到了办公室,领导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没猜错,活动取消了。自己的预测确实准了。打开电脑,马上想起写写这个感受。头脑里也就不自觉闪出这个 题目来。下一个时刻是什么,永远不知道。我们唯有当下,唯有与她和解,永远同意她。我们甚至可以不喜欢,不接纳,不为此而改变自己,但我们先要承认,承认已经发生了的所有,这是最划算的人生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