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看日剧,一有时间就会打开B站,看B站最新的日剧清单。日剧之于我大概在于没有玛丽苏,探讨都市人的狗血和压抑,挣扎和未知。
两周前看完朋友圈和微博小火的《东京女子图鉴》,短小精悍,一共11集,每集20分钟,讲述了一个女人的20年。
女主叫“绫”,出身18线城市的6分女,毕业后从小城市独自来到东京奋斗,这缘于她少女时期看到的杂志—— “女人们憧憬的女人们”,这些女人们的共同特点是约莫30岁的年纪,容貌姣好,皮肤吹弹可破,住大house,事业有成是标配,更让人羡慕的是还有一个支持他梦想的伴侣。绫怀着这样的梦想来到了东京,努力工作,提升自己,实现时尚杂志的励志故事。
现实是阶级本身是难以逾越的,凭一己之力成为“女人们憧憬的女人们”这件事本身就苦难重重;另一方面,剧集里的绫是幸福的,她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一个阶级,从18线城市的小女生称为了Gucci PR,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是满怀梦想来到大城市却壮志未酬地回归小城市生活。
绫的尴尬来源于她以为通过工作和努力和品位的提升以婚姻的形式实现阶级的跨越,从那几任视绫为“女友”却非“结婚对象”的男友的态度中不难看出。
惠比寿的精英男可以享受和绫在高档餐厅约会,标牓自己不婚主义最后却娶了表上面上一无所有,没有自己的梦想,也没有理想,只是天真烂漫地支持他的理想的女人。但那个女人明明就是父母世交出身于港区家族的大小姐。
有妇之夫和服店老板承诺除了不能给女主婚姻外,可以带女主女主去体验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初次约会送给女主一双MB鞋,可目的并不是讨女主欢心,更多的是“你那双鞋是丢我的脸”罢了,和服男在这段关系中享受调教女主初入世的成就感,当女主体验了富人情妇奢华时,对和服男提出分手,女主提分手前一遍遍排练着“山崩地裂”的分手,未曾想时和服男只是淡淡的一句“原来绫已经长大了呀”。原来从头到尾真正放不下这段感情的只是绫而已。
出身港区的律所男告诉女主他们可以是婚后继续来往的“玩伴”,但结婚对象自己却只会选择港区内的,“港区阶级”是不允许出身于“秋田县的贫穷女”打破他们的阶级的。后来,花店店员残忍地道破一语道破:即使再努力,你都有自己突破不了的阶层边际,受你的出身所限,现在的位置,就是你可以走得最远的地方了。
绫在老公婚姻出轨离婚后,花自己的钱体贴地给被包养的小鲜肉买衣服时,小鲜肉正炫耀着更富有的金主给自己购买的名表,绫以为自己融入了富有金主的阶级,殊不知这位金汤匙阶级的女士可是从头到位的真公主,绫只是一只青蛙而已。绫那是陷入了自我怀疑:原来阶级注定难以逾越,即使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能力匹配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有些东西却注定了无法得到。
去年9月《罗辑思维》就谈到中国即将到来的社会分层问题,而教育分层正是一个帮凶。不同社会阶级人的差距在于认知的差距,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不同,我们每个阶级都受限于自己阶层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同时,阶级的分层将进一步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富裕人家出身的孩子相对会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制度,比如科举、高考,原本旨在消除或降低社会的不公平性,使阶级之前得以流动。可现在,当全球的教育资源得以流通后,孩子可以更早的,比如从小学,初中开始接受国外的教育,上层阶级的流动性降低,阶级固化。
不过值得庆幸的可能是阶级的上层上升通道虽然已经紧闭,但下层的上身通道却还在开放,北上广深和东京一样,在我们这个时代,当你足够努力,肯吃苦,肯学习,再加点运气,从普通阶级到中产阶级或许并没有那么难。
能够超越自己阶级的人,是英雄。
无法超越自己阶级的人,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