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给元宵节一个面子吃三颗汤圆。”
今年还是芝麻馅儿的汤圆,我都有点腻了。不再喜欢甜食了,不想这种甜腻刺激牙齿和皮肤。突然有点想念小时候吃的元宵,尽管记忆中的元宵馅儿白糖居多还有一些类似五仁的东西。那会儿年好像很长,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六。初六过了我们就三五成群的结伴挑灯笼。偶尔还组一个小队,手持蜡烛招摇过市,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真好,现在想起都不自觉的嘴角上扬。家里也从不提早准备汤圆。都是十五紧之前才买,就买街边小贩卖的那种“滚出来“的汤圆。已记不清摊位的摆设和那些器具。只有器具上糊满的厚厚面粉令我印象深刻,给人一种香甜软糯的感觉。每次我都要求多盛几个,但每次吃两个就再也吃不下了。还有点想念元宵浑浑的汤,汤圆汤清,难免过于寡淡,汤圆与元宵汤一定绝配,第一次煮汤圆时我就这样想。
时过两周,工作早已冲淡想家的思绪。家乡的元宵节有人放烟花,吵吵闹闹,有点过节的气氛。还有灯会,好多年我都没过过有灯会的元宵节了。在外面逍遥许多年,除了在这个传统节日吃汤圆,我甚至把别的习俗都忘了。不知道仪式感是否只关乎个体性格,但我总觉得家庭会让人更加有仪式感。若是我在家人身边,想必我们今晚会有点儿什么活动。不去看灯展,也可以凑一桌麻将或是做一桌好菜呀,最不济我们还可以看元宵喜乐会。我很愿意听父母讲些朴素的道理。常年不应付亲戚,都快忘了最基本的人情世故。总跟同龄人打交道,长辈晚辈的概念都有点淡忘。拜年就非常注重长幼之分,拜年礼品也有数,比如外甥要给舅舅带烟酒之类的。年幼无知以及青春叛逆的我可能会清高的鄙视这些繁复礼节,现在我只觉有趣并想认真传承。其实我越来越不善交际,但我喜欢这种很久不见的亲戚寒暄几句,问候一声新年好的感觉,像是回到了有人情味的人间。
我曾一心想让一位外国好朋友尝尝汤圆,但一直没有机会。偶尔回忆起在国外的日子时,我都会想起这件事,像是一件未了的心愿。希望早日了了这桩心愿,希望来年换种口味的汤圆馅儿,也希望可以吃到搭配元宵汤的汤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