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窝、糖水与一点“相信的力量”

前些日子,翻到一桩旧闻,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说的是2020年冬月里,有较真的消费者,对着辛巴那位唤作“时大漂亮”的高徒嚷嚷:您直播间里卖的即食燕窝,怕不是一碗甜丝丝的糖水吧?这质疑的对象,名头也响亮,唤作“茗挚牌小金碗碗装燕窝冰糖即食燕窝”——瞧这名字,就透着股富贵逼人又欲盖弥彰的劲儿。


后来的戏码,堪称当代网络荒诞剧的经典桥段。反转再反转,热闹非凡。直到那位专治各种“不服”的打假人士王海出手,拿着科学的放大镜一照:嚯!蛋白质稀薄得可怜,核心成分可不就是糖水当家?至于那点被商家奉若神明的“唾液酸”,也就如同大海里撒了把盐——聊胜于无罢了。铁证如山,辛巴也只好认栽,承认“吹过了头”,祭出“退一赔三”的大招。官司自然是打了,至于下文?仿佛泥牛入海,再无响亮回音。这事,就这么悄没声地,被时间这锅温水煮了青蛙。你说怪不怪?细究起来,恐怕根子还在于这“燕窝”本身,大约就是人类想象力与虚荣心联手制造的一笔“智力税”。


说到“智力税”,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还有一位更“博大精深”、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存在,那便是某些“中医话术”笼罩下的保健品疗效。“滋阴壮阳”、“理气舒心”、“补肝护肾”……这些词儿,像一个个包了浆的古董匣子,听着玄之又玄,里面装的是真宝贝还是鹅卵石?这得看药监局诸位老爷们用哪杆秤来掂量了。疗效?安慰?玄学?界限模糊得像雾里看花。


扯回燕窝。它到底有没有点好处?咱得先扒开市场这层华丽袍子瞧瞧虱子。市面上绝大多数顶着“燕窝”名头的玩意儿,压根就不是金丝燕呕心沥血筑的巢,不过是树脂加食用明胶捏出来的“李鬼”。行,咱就“姑妄信之”,假设手里捧着的都是真家伙——金丝燕的口水精华。


这里头还有个流传甚广的名人故事背书:说是三宝太监郑和,当年率领无敌舰队(哦,是船队)下西洋,在海上遭遇风暴,狼狈地躲到马来群岛某个荒岛上。粮草告罄,愁煞人也。郑公公抬头望天(也可能是望悬崖),忽见峭壁之上星罗棋布,尽是燕窝。管他呢,命水手采来,洗洗刷刷,清水一炖,囫囵吞下。神奇的是,水手们啃了几天燕子口水窝后,竟个个“面色红润、中气充沛”!郑公公大喜,遂带了些回朝,献给了永乐皇帝朱棣。你看,名人效应加“传统医学”(请注意引号)的玄妙解释,这燕窝想不火都难。于是乎,自古就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悬崖峭壁上玩命采摘,物以“险”为贵,价格自然打着滚儿往上翻,成了身份与“养生”的象征。


可惜啊可惜,时代毕竟进步了。营养学这面照妖镜,早就把燕窝的底裤照得清清楚楚。正儿八经的干燕窝,成分大抵如此:约摸50%是蛋白质,30%是碳水化合物,剩下点零头是水分、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听着蛋白质挺高?且慢!这蛋白质质量堪忧,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它配不齐,论营养价值,远不如一枚实在的鸡蛋,甚至可能输给一块朴素的豆腐。更关键的是,谁吃燕窝是嘎嘣脆生嚼的?都得拿水泡发。一克干燕窝,能给你泡出十克湿漉漉、滑溜溜的“精华”来。这么一稀释,那50%的蛋白质含量,瞬间缩水成5%,比一杯牛奶差太多了!这数字游戏玩得,比变戏法还溜。


这世上哪有什么天造地设的神仙食材?所有披着神秘面纱的“稀罕物”,纵使无毒无害,其营养的真材实料,也多半敌不过一份简单的“鸡蛋+蔬菜沙拉+面包”组合拳。但价格呢?却能轻松甩开后者几百上千条街。这钱花出去,与其说是买健康,不如说是给某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需求交税,很多时候还顺带交了点“健康智商税”——比如,为了那点虚无缥缈的“滋补”,放弃更均衡实在的饮食。一天实打实吃一百克鸡胸肉,稳稳当当摄入三十克优质蛋白;换成一百克干燕窝,你得吃上半个月,平均下来,一天也就捞着三四克不那么优质的蛋白。这买卖,划算吗?


最后说说那个被商家捧上神坛的“燕窝酸”,学名叫唾液酸(N-乙酰神经氨酸)。这名字听起来跟燕子口水(燕窝)和人的口水(唾液)都沾边,容易让人浮想联翩。其实呢,它跟燕子口水独特性没啥必然联系,跟人类唾液的关系也是个美丽的误会。真相是1936年,一位叫贡纳·布利克斯(Gunnar Blix)的科学家,从牛的下巴颏(下颌唾液腺)里的蛋白质水解物中发现了它。既然最早是从唾液里分离出来的,那就叫“唾液酸”吧!仅此而已。科学命名,有时就是这么直白又带点偶然。


研究确实表明,唾液酸对胎儿大脑发育挺重要。但是!敲黑板了——咱们人类自个儿的肝脏,就是一座高效的唾液酸合成工厂,足以满足需求。而且,唾手可得的食物里,比如母乳、牛奶、鸡蛋,都含有这玩意儿。现在鼓吹燕窝唾液酸神奇功效的研究,很多是基于给小白鼠打针或者利益相关方赞助的实验,缺乏扎实的人体证据,根本不能直接套用到“人吃燕窝就变聪明”这码事上。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若您非要说:“我吃了燕窝,就是感觉神清气爽、容光焕发!”那我也只能摊手:得,您说得对!毕竟,“相信”本身,有时也能产生一种真实的力量。心理学上管这叫“安慰剂效应”。这燕窝啊,它精准锚定的,从来就不是那点可怜的营养素,而是高净值人群内心深处对“稀缺”、“尊贵”、“传统”、“神秘滋养”的心理渴求。花大价钱买个心安、买个身份认同、买个对传说的美好想象,这买卖,在心理层面,或许也算值了?就像古人往庙里捐香油钱,求的未必是神佛真显灵,而是那一刻内心的笃定与安宁。这燕窝,可不就是现代都市丛林里的一座座“滋补神庙”吗?香火钱(智商税)交足了,心,也就安了。至于身体?它大概只认鸡蛋和鸡胸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