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关于周朝的一些事

1.三家分晋

                                                    1.1关于周朝的一些事

        前文分析过通鉴为什么会从三家分晋开始,看历史故事,时代背景极重要,就像数学中的必要条件。三家分晋发生在周代,所以读这段历史就有必要了解周朝的一些事,哪怕是简单的几个方面。

        ﹒中国历史上存在最长久的王朝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还是《三字经》,简练,几句话就把时代的脉络交代得很清晰。

        周朝自公元前1046年建立王朝至公元前256年灭亡,享国计790年,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其中东周又以三家分晋为节点划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周朝灭亡后,自秦汉起,历代王朝的寿命三四百年就算很长寿了。

        ﹒中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的时代

        我们现在一说什么事件发生在某年某月,感觉时间上很清楚,其实这是现代人把古人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年代与公元纪年法一一对应了起来。那么,根据现代考证,古人是从何时才有确切的年代记录的呢?答案就是在周代。目前普遍公认的确切纪年是从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因为这一年发生了非常重大的政治事件,许多诸侯国史官都有记载,可以进行互勘校正,于是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就把这一年作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开始,这一年就是西周共和元年。约在周厉王三十七年,国人因不满厉王残暴无道,围攻王宫,厉王出逃,史称“彘之乱”,又称“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后,召穆公与周定公代行王政,改年号为“共和”,史称“周召共和”。说起来,还真是多亏了这次暴动,让纷杂的各诸侯纪年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尺,同时,历史也有了一个明确的纪年标志。

        无论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清华简之类,甚至今天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无法让所有人信服地真正厘清那些没有正式的、系统的文字记载的远古历史的真相。所以才有这样的一句话:“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公元前八百多年,公元后两千多年,加起来是两千八百多年,三千年还得从推测的周王朝建立年代(公元前1046年)开始算起。也因此,就是阅读被后世奉为史书圭臬的《史记》,那些因为没有确切资料加以考证而是依靠各种野史传说杜撰出来的部分,也会让你瞠目结舌,甚至怀疑人生。所以,史书记载的是否一定是历史的真实面貌或全部面貌,从来都是一个令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一个伟大的朝代

        说起周,实在是个伟大的朝代。无论是从政治层面还是文化层面来说,直到今天,数一数历代王朝对炎黄子孙的影响,大概超过周的不多,甚至可以说没有。著名人物随便提提那都是历史星空中耀眼的星星:文王、周公、老子、孔子、诸子百家、诸如商鞅的改革家、诸如管仲的政经管理人才、诸如苏秦张仪的纵横家、诸如孙武的军事家、诸如扁鹊的神医、还有众多的诸侯英主和数不胜数的名臣名将。同时,多如牛毛的典籍那更是一部部划时代、流万世、难逾越的辉煌巨著:《诗经》、《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春秋三传》、《尚书》、《礼记》、《周易》、《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商君书》、《管子》、《楚辞》、《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国策》、《鬼谷经》,等等等等,数也数不清。有周一代,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难以估量的政治文化宝库,奠基了三千年的中华文明。直到今天,你一不留神背出的《劝学》名句,那也是周战国时代儒家人物荀子写的。一个如此辉煌灿烂的时代,想不伟大都难。

        ﹒成就和埋葬了最长王朝的都是分封制

        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黑暗总是与光明同在。周的社稷之所以延续了八百年,可以说,是分封制在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武王灭纣立周开始,就把一方方土地和百姓分封给王族、功臣、贵族,建立了一个个诸侯国。尤其是姬姓王族,得到了最主要的封赏,奠定了周代分封制的主要框架。这种王室与诸侯的骨肉相连,让血缘宗法与政治体制紧密结合,浑为一体,使周王朝的统治轻易难以动摇,从而得以更长久的维系。不过,这种血缘纽带是经不起时间和利益考验的。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王室权势的衰弱和诸侯贪欲的膨胀,什么礼制法度都不过是一堆发了霉的破烂竹简而已。当王室暗弱到没有实力节制这些诸侯的时候,天下的分争就不可避免了,周王朝的社稷江山也最终被自己滋养的诸侯国秦所代替。成也分封,败也分封,利弊得失,实在难讲。秦统一天下后,正是看到了分封制容易架空中央并容易引起分争的弊端,丞相李斯力主废除分封制,创建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意图长治久安。《峄山刻石》记下了可以代表李斯等政见的一段话:“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可惜,后世并不如李斯所想,首开中央集权制度的秦朝不过十五年就灭亡了。后来的两千多年,基本延续了这种体制,但朝代不断更替,再没有哪个王朝的寿命可以达到五百年,更别说八百年了。

        ﹒让人容易混淆的一些称谓

        王

        王在夏、商、周时期都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就是天下至尊的天子,如大众熟悉的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等。自秦始皇称帝之后,后来的朝代一般都以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尊称,而王则成了皇帝之下的权贵封号,但与通常的公、侯、伯、子、男的爵位还是有所区别的,不同的朝代情况有所不同。

        国

        国在现代一般是指在一个政权之下的领土和人民,不会出现国中之国,但在商周时期,由于给王亲贵臣分封了许多领地,从而形成了许多分封国,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之中有小国的现象。各分封国的君主统称为诸侯,这些分封国也称为诸侯国、列国。诸侯需服从王室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这些隶属于大国的小国有些类似于现在的省份,但军政大权和土地人民是相对独立的。现在的山东一带经常用齐鲁大地来形容,就是因为周的诸侯国齐国和鲁国的领地主要分布在这里。由于大国小国都叫国,所以在许多时候我们看到国君这个词语时,要根据情况来区分是哪个国家的君主,那个时代的国君可不是后世皇帝的专用词。

        爵位与官位

        先看一篇参考资料《孟子·万章》: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

        “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大意如下:

        北宫锜问:“周朝排列爵位和俸禄时,是怎样的情况呢?”孟子答道:“具体情况已经不能知晓了,诸侯厌恶它妨碍自己,都把那些记载销毁了;但我也曾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形。天子为一级,公为一级,侯为一级,伯为一级,子、男同为一级,共五个等级。君为一级,卿为一级,大夫为一级,上士为一级,中士为一级,下士为一级,共六个等级。天子的规格,管辖土地纵横各一千里,公侯都是各一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共四个等级。土地不够五十里的封地,不直属天子,附属于诸侯,称作附庸。天子的卿封地参照侯,天子的大夫封地参照伯;天子的士封地参照子、男。”

        “大国土地纵横一百里,君主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四倍,大夫为上士的两倍,上士为中士的两倍,中士为下士的两倍,下士与平民任官者相同,俸禄足以对等其耕种的收入。中等之国土地纵横七十里,君主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三倍,大夫为上士的两倍,上士为中士的两倍,中士为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与平民任官者相同,俸禄足以对等其耕种的收入。小国土地纵横五十里,君主俸禄为卿的十倍,卿为大夫的两倍,大夫为上士的两倍,上士为中士的两倍,中士为下士的两倍,下士的俸禄和平民任官者相同,其俸禄足以对等其耕种的收入。耕种的收入,一个农夫按一百亩来计算;百亩田地的耕作管理,水平上等的可以养活九个人,次上等的可以养活八人,中上等可以养活七人,次中等的可以养活六人,下等的可以养活五人。平民任官的,其俸禄以此为参照。”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东周战国时人,在他的时代,周朝原始的爵位和官位制度已经搞不太清楚了,孟子也只能根据听闻说个大概,所以,对周初的官爵情形太过较真于普通大众来讲没有什么意义,大概参考孟子的说法应该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

        涉及爵位的公、侯、伯、子、男五个字当中,最滥用的是公字。一是可能真的是公爵,二来可能是贵族之家对已故先人的尊称,三来可能是对活着的权贵人物的尊称,无论怎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公的使用实在有些乱套,别说孟子说不清,就连孔子编订的《春秋》、左丘明编著的《左氏春秋》也是公、候、伯的乱作一团,尤其是孔圣人,号称礼法制度的严格捍卫者也没有理清楚这个问题,首先鲁国从头至尾都是以公自居,这本身就让人质疑。司马迁估计也费了些心思,作《诸侯十二年表》时能标注爵位的都标注上了,很明显主要参考了《左传》之类的资料。个人以为,公这个爵位在周朝肯定是存在的,商朝后裔的封地宋国在众多的资料里都被认定是一个公国,但同时,受到公爵封赏的估计是少之又少,因为连周公旦的封地鲁国和姜太公的封地齐国都是候国级别的,周公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又是国家柱石,姜子牙是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他俩还侯国级别,估计他人封公的可能性就更小了,除非有爵位和封地不相符的情况存在。

        《左传•桓公十三年》“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

        《史记•诸侯十二年表》:庚申年(公元前841年),周共和元年,鲁真公濞、齐武公寿、晋靖侯宜臼、秦秦仲、楚熊勇、宋厘公、卫厘侯、陈幽公宁、蔡武侯、曹夷伯、燕惠侯。

        综合《左传》和《史记》所载,一般认为,周早期,十二诸侯的爵位是这样的:宋公、鲁侯、齐侯、晋侯、卫侯、陈侯、蔡侯、燕侯、秦伯、曹伯、郑伯、楚子。

                                                                                                        槐榆柳

                                                                                                   2023年3月9日

参考资料:左丘明《左传》、《孟子》、司马迁《史记》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