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書房)“一巷各表”式的多元共存
“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成為澳門重要的發展定位。
“共存”一詞很是準確,因為各種文化的確只是在同一個空間上“共存”,其內涵則幾乎沒有交集,只會各行其是。聖保祿教堂遺址緊挨着一間哪吒廟,不同民俗文化可以長期保持不互相傾軋,不互相滲透,卻又相安無事。現在看來毫無違和感,這確實是很有趣的現象。
長期保持開放多元,往往是一個因無法自給自足而高度依賴外界的海洋性城市的特質。在這一點上,澳門跟威尼斯很像。但也有很大區別,澳門作為門戶的作用更大,所以過客的心態更為明顯,沒有人會打算在門口跟別人作太多深入的交流,因為都很清楚對方有更遙遠的目的地,所以必然保持一種顯示出尊重的安全距離。日子一久,大家更深刻體會到彼此之間的巨大差異,還是互不干涉更有利和諧相處。
也許是出於傲慢心態、疏懶習性或是自我保護意識,葡萄牙人並沒有太用心經營文化殖民,使得中葡文化一直保持平行式的並存,在絕大部分領域上並沒有太多交集或互相影響。
在澳門呆久了,你會發現葡人和華人實際是生活在同一個空間裡的幾乎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裡。
只要你參加過這裡的文化活動,你就能看到兩個世界之間的巨大鴻溝。
再以大三巴旁邊的網紅巷為例:中文叫“戀愛巷”,葡文是“Travessa da Paixão”,這Paixão跟英文的Passion一樣,字面是“熱情”,但大寫時卻專指耶穌在耶路撒冷的整個受難過程。教堂旁有一條“受苦巷”再正常不過,但中文卻譯成了“戀愛巷”,是錯譯,又是神譯。朋友評論說:“這沒毛病!戀愛不也是一種拜苦路嗎?”
這種“一巷各表”的情況絕非孤例,也是澳門式多元並存的一種真實體現。
澳門當然是中葡文化交流中心,但這裡大部分中國人跟葡人在現實生活上的交流,用的卻是英語。(凌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