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儿子想出去旅行,奈何处处人满为患,实在不想观看“人海”。
花了好几天的时间,东挑西选,最终决定带他去一个小众又安静的地方:安徽歙县的阳产土楼。
阳产土楼位于皖南山区歙县的深渡镇。虽然我们过去路程不算太远,但一天时间有点赶,两天又太宽裕。
听网友们说徽州古城也值得一去。
太好了,那不正好安排两日游嘛,儿子拍手叫绝!
于是买了14号到歙县的高铁票,打算当天去徽州古城,15号去阳产土楼。
来到歙县,果然是一座慢节奏的小城,安顿好住宿,傍晚我们扫个小电车到达古城,慢悠悠,不赶路,只感受路。
小众有小众的好处,人不多,但有热闹的气息。
古朴的建筑,蜿蜒曲折的青石板路,踏上去,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买份酥酥脆脆的徽州烧饼,边走边吃,不慌不忙。
几乎每条巷子都绕了一遍,没有太多期待,反而处处是惊喜。
皖南多雨,说下就下,这时正好钻进一家古城老店,品尝了“徽州第一怪”臭鳜鱼,“徽州第二怪”毛豆腐。
刚端上桌,一股怪味儿飘来,儿子拿起筷子,皱着眉头,轻轻戳下一块鱼肉,小心翼翼送到嘴边,不太敢尝似的抿了一口。
咦?眉头突然舒展了,紧接着竖起大拇指,说:“果然是闻着臭,吃着香!妈妈,你快尝尝”。顿时被他给逗乐了。
两大盘怪菜被我们吃得精光。
结束后我们又去逛了古城内的各种服装店,精品店,收获满满。
晚上9点回到酒店,听总台说去深渡镇打车需要一百元。
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网上试约一下次日早上的顺风车,没想到很幸运找到一辆,40元搞定。
第二天睡到自然醒,享用了酒店机器人送的美餐,收拾行李,准时坐上了约定好的顺风车,出发去深渡镇。
掩藏在群山之中的阳产土楼,距县城城区33公里。
司机师傅耗时三刻钟,到达山脚,转接驳车上山,继续约10分钟的山路十八弯。
一路各种树木,硕果累累,但我只认得板栗,可惜还未成熟。
(深渡镇游客中心,由此坐接驳车上山)
站在阳光斑驳的村口,一眼望去,错落有致的土楼群质朴壮观、沉稳厚重。不禁羡慕生活在这儿的村民,仿佛过着世外桃源般的日子。
从村口出发,弯弯绕绕的石板路忽高忽低,一不小心就有闯入人家的可能。儿子自告奋勇全程背包,我空手跟随,果然是个小男子汉了。
网友们推荐的最佳摄影点,我们绕了几次回头路,总算找到了,兴奋的不顾旁人的眼光,尽情地咔咔拍着。
走了约一半的路程,凭眼缘进入一家饮品屋。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点了杯芒果奶昔,看到老板娘拿来了新鲜芒果和牛奶,心想:材料新鲜,味道一定差不了。
果真是的,味道极好。
热情的老板娘说可以上楼歇脚。狭窄的楼梯只容一人通过,却不曾想到此处观景,竟别有一番天地。
中午择一户农家,解决了午餐。
一份卤肉笋干鸡蛋面,一份肉沫红薯粉丝,家常味,简单好吃。
交谈中得知男主人原来是村长,五十多岁,着一身棉质素衣,咪着小酒。一边喝着一边侃侃而谈。
有幸从他口中了解到这里的悠久历史。
原来夯土成墙、伐木建梁、采竹为筋的土楼历史,竟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可惜年龄最大的土楼因年代久远,前几年腐烂倒塌。如今两百岁的房屋算是“老寿星”了。
村长说由于地势高、交通不便,最早这里的村民都是自给自足,几乎不下山。
后来渐渐地有了小学、中学,最高峰居住了几千人,热闹非凡,宛若一个小世界。
再到后来,年轻人求学的求学,打工的打工,渐渐地出去的人都在城里安家落户了,只留下越来越少的老年人守着这方故土。
我问村长,那现在怎么变成了旅游地呢?虽然小众,但大多数人也是慕名而来。
他说,有一次,一个摄影师来到村里,被土楼的原始古朴所吸引,随即拍了几张照片发布到了互联网。
经过几番周折,被黄山市的旅游局领导看到,如此有年代感的文化遗产太有历史意义了,立刻安排实地考察、宣传。
就这样,皖南山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土楼群,作为徽州土楼的典型代表,慢慢被大家熟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感谢互联网,不然我也没有机会听到这么好听的故事了。
儿子说此行收获颇丰,与走马观灯式的打卡旅行相比,感受完全不同。
一种是“去过”,一种是“体验过”。
在阳产土楼停留了大半天的时间,我们决定体验另一种交通方式回城,于是坐接驳车下山后,步行2公里,搭上公交,不慌不忙返程。
傍晚时分回到城区,觅食网红店,吃饱喝足,再扫码一辆电车,直奔高铁站。
两天的小众亲子游,各项开支合计,只花了800多,但却真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
(原文写于2024年10月28,从公众号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