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听了一堂课,老师是心理康复医院的主任,讲起案例来真是滔滔不绝,风趣幽默,经常一个案例讲着讲着就收不住了。用老师的话就是:我这个人讲课,特爱跑偏。说远了,咱们再回到主题。一天的课下来,老师跑偏无数次~~最后课程结束的时候,老师总结到:我跑偏的时候你们听的挺乐呵,所以说不是我要跑偏,而是你们要我跑偏。底下学员乐成一片。
当然,老师这样讲是幽默,并不是真的把跑偏原因归结到外界也就是学员身上,但现实中这种外归因的人还真是委实不少。
我不会开车,所以逢远路出行就出租车,有不少的时间和司机攀谈。
有次,家中临时有事,从单位打车回去。路上,和司机聊起来。原来司机大哥还是九几年的大学生,也曾经毕业分配到一家国有企业,手下一班兄弟,算是技术能手。因为企业搬迁的补偿问题,带着一班人与企业争取权益,最终的博弈下来,自己搭上两年的时间,也没落着什么好。难得大哥心态好,虽然还是忍不住骂了办事人员一句以示愤慨,但最终还是宽慰自己:都不容易。也理解并接受了为什么最终是这个并不完美的结果。结束了和第一个单位的恩恩怨怨,大哥又重新出发,找了一个公司做销售,因为人懂点技术又义气,过了几年就混的风生水起,做到了一个地区的销售经理。顺遂日子过了没几年,家里老人重病,只得回家照顾老人。这一拖就是好几年,大哥什么班也没法上,就开起出租车。从金贵的大学生到出租车司机,大哥职场沉沉浮浮二十年,还是笑呵呵的,觉得现在日子也挺好。干出租虽然累点儿,但挣钱还行,时间自由,能照顾家人。
另一个出租车司机就是鲜明的对比。走了一路,我听他抱怨了一路。从政府拆迁补偿开始骂,到修地铁交通堵塞继续骂,然后开始骂滴滴,骂各种专车,抱怨日子没以前好过了。在他眼里,修各种公共交通设施是错,马路上的私家车多了打车的人少了是错,女司机是错,专车的出现简直是不可饶恕,至于滴滴总裁柳青患病那真是罪有应得。开了这么长时间的出租车,日子真的是越来越难过了。
美国心理学家罗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来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说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
内控者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外控者则认为个体生活中多少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的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面对失败与困难,往往推卸责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运气。
在我看来,外控者也不一定是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也有可能仅仅是不想努力。毕竟努力太辛苦,推卸给别人多轻松。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承受成长的痛苦。
而在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下(个体在归因的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往往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归因方式会得到持续强化。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有这种“都是你的错”的逻辑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