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
今天又过去了一半,此刻妈妈就坐在临中高一二楼20班教室内,做期末监考工作。在这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妈妈翻看手机里和你的合照,无聊中,又想起了你。于是提笔,写给你第十封信。
妈妈总被人问答:二孩要吧?一个孩子太孤独了。这封信,妈妈想跟你聊聊的是关于孤独的话题。那天,是下过雨后,操场,小路上都堆积着雨水,妈妈独自陪你玩了一整天,校园里,几乎每个角落都逛遍了,你晃晃悠悠的小身体,在篮球场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妈妈望着你小小的背影,忽然间觉得这段短短的路走得有些孤独起来。可是你不会懂,妈妈的孤独之感,一定是自己的,也是必定要去承受的。
2015年,妈妈上完曹文轩的《孤独之旅》,班级里的哥哥姐姐们开始在随笔里给妈妈写信,他们都谈到了杜小康的孤独,也谈到了自己生活和求学的孤独。首先妈妈很佩服他们坦白面对孤独的真诚和勇气,同时又很担忧孤独袭来时他们的承受和清醒,于是那次妈妈认认真真地给他们一一回了信。信里坚信,他们和杜小康一样,一定都能成为孤独中的风度少年。
由于备课,所以妈妈要提前做相关阅读准备。读蒋勋的《孤独六讲》,鲁迅的《孤独者》,周国平的《孤独的价值》,以及读傅雷给儿子信里写关于“孤独能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的看法,最近还听到一位父亲对海外求学的儿子说“想家了,就读书。"这些都或深或浅,或明朗或含蓄地表达了孤独的样子和意义。这让妈妈觉得孤独真是一个人一生的重大课题,绝不是什么尴尬或回避的问题。
在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在孤独中迷失,就有多少人在孤独中崛起。
莫言少年时的贫穷和煎熬造成了他现在的孤独,可是却也造就了他一颗洞察世事的慧眼和一颗善感多思的慧心。常常于孤独中,思考,想象,他的情感比别人细腻,他的世界与众不同。他的第一本小说就是这样写成的。儿子,莫言何方人物也?曰:现当代中国籍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
后来,据说莫言作家成名了,他还是能够给自己一片宁静的土地,远离灯红酒绿,远离喧嚣和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在孤独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和灵感。听讲,他即使住北京,但还是常常回高密老家进行创作啊。所以,他的好的作品总有一种与其他作家迥乎不同的世界。正如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赫胥黎之言: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儿子,你爸爸是广西人,而他在海南临高工作六年多了,由于工作,一年只能与爷爷奶奶见上一次面儿。离家远的孩子,会时常想念家乡的亲人,家乡的味道。有时,被你妈妈我"欺负"了,就更是想得不行。有一回,晚上,你爸爸不知道心里受到了何打击,忽然冒出一句慎人的话来:哎,没有人懂我啊!这话,他是说给我听的。这时妈妈也故意回一句:哎,也没人懂我啊。我知道爸爸是有点想家了,想爷爷奶奶了。在异地,念家的人更觉孤独难耐。即使妈妈安慰了爸爸,也是徒增他的想念程度。可见孤独,给予人的表象和心境是多么的迥异,带给人的情感世界是不一样的。可是还好,你的爸爸,是个乐天派,他能很快穿越孤独的隧道,找到自己快乐的事情,并投入其中。这是看待和处理孤独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的结果,而这也是妈妈要向爸爸学习的地方。
前些日子,妈妈在读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时,觉得洛克菲勒是位很了不起的父亲。在书的前言介绍:
他,有着神话般的致富经历;
他,创造出了不朽的发家传奇;
他,白手起家却摇身变成美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人;
他,就是美国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
可是,读到后面,写到洛克菲勒的小故事时说他因一种莫名的消化系统疾病,身体的毛发持续脱落,甚至连睫毛也没能幸免,最后只剩下几根稀疏的眉毛。那时他53岁。作为世界首富的他只能每天好吃一点苏打饼和酸奶活着,他慢慢发现物质不是人唯一的追求,更不应是疯狂的追求,后来他配合医生治疗,学习打高尔夫球,从事园艺,与邻居聊天、玩牌,甚至是唱歌,而且他也开始想到别人了。身体最后恢复了。妈妈跟你讲这个故事好像和孤独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仔细想想是有关系的。那些所谓孤独的伟大的创造者,总是执着于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别忘记了。孤独奋斗中的人,一定别忘记了,你才是最重要的。面对孤独也好,迷失孤独也罢,只有认清了它的样子和意义,我们才能不害怕,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
物质世界的丰富,能使我们暂时获得快意;而精神世界的丰盈,能助我们走出车马喧闹,人心浮躁的社会,长久地愉悦身心。
哪个人不曾有过孤独,哪个人又曾是孤独勇士和开拓者?儿子,认识孤独,爱上孤独吧。给自己一个广阔的心灵园地,就像你现在这样沉浸在自己的乐园,沉浸在和小朋友的玩耍中,沉浸在你的玩具里:一把钥匙,一根树枝,一片叶子,去玩出一个美妙的世界!
爱你❤的妈妈
(于2017年7月3日早上 临中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