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间,看万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和结论。有的人被眼前的纠葛和烦恼压得难以喘息,有的人却是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从容和惬意。
你拥有的学识,和对世界的认知视角,决定了你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生活。看待生活的周期不同,你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不同的。
先来说说我自个的事情,我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建筑设计院工作,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工作了十年,工作能力也还算不错,并取得了专业上的国家执业资格,职位上也到了不错的位置。后来考虑到到了职业瓶颈,以及想要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就离开设计院加入到房地产行业。
刚到房地产公司工作时,由于以前对房地产公司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模式都不太了解,就只能从普通的设计管理岗位做起。当时我想,凭借自己十年的设计专业功底,应该能轻松适应,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可以在这个新的领域做到不错的位置。
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房地产项目周期长,涉及的内容很多,需要打交道的人也很多,随便一个项目都要两三年才能干完。我经常想到自己从设计院到房地产公司,有些方面落差还挺大的,于是就想快速弥补。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其发展规律的,不是你想赶上就可以赶上的。由于当时对很多事情的认知不够,就越急越焦虑、心也就不能安定下来。
于是在后面,就频繁地换了几次工作,多走了一些弯路,结果事情也没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展下去。经过冷静地思考,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对于工作和自我成长的认识上出现了问题。没有认识到项目发展的周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在一个新领域成长需要的周期,有些急功近利,反而浪费了时间,拖长了自己成长的时间。从设计单位到房地产公司,有些能力是可以直接嫁接过来的,但很多时候这个新领域需要的能力还是要我们一天一天的来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罗马城不是一天就能到达的,只有足够的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平心静气,踏踏实实地积攒能量,等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的发展自然而然就接近你想要的结果了。
很多人都想在职业之外,能发展一些其他技能,这个想法是很好的。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比天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要好得多。
就像前两年社会上流行的发展斜杆一说一样,有很大一部分人想要拓宽自己自己的技能,是因为在自身职业进程中,到了瓶颈期,或者是对前途的认识出现了迷茫和焦虑,迫切想要寻找另一个突破口。
有需求就有供应,有市场就有产品出现,于是各种成功速成学就应运而生,什么“三十天写作,月入十万”,“七步法让你的文章粉丝也能10W+”等等都出来了。很多人趋之若鹜,蜂拥而至,试水之后,成功的仍然只是原来的那几个已成功的人士。
我以前也爱看看书,但属于爱好和打发时间的那种,有一搭没一搭的,偶尔写一些工作总结什么的也能对付。直到2016年底的时候,我开始有目的的看书积累,主要目的还是兴趣和提高个别方面的认识。到今年,坚持了三年,开到有人提倡可以练习写作,一方面把自己的生活输入记录下来,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开始在今年5月份开始写公众号文章,没想到这三年的读书积累让我能顺利的进行写作了。基本上确定了写作主题后,后面的写作感觉不到什么难度,材料的积累和语言的组织都能够顺利完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有其特定的周期要求,都离不开一定时间的积累。你以一年或三年为周期,和以十天半月为周期,给你带来的结果和认识,还有你的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以一个正确的周期来看待一件事情的发展,你会心平气和,有条不紊地循序渐进,直到成功。而任何短期的速成,只会让你白费精力,徒增焦躁,最后丧失信心。
现在一说到孩子的教育,大多数家长都是激情澎湃,每个家长都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天天都好好学习,周末两天也要充分利用,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班里的前几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旦孩子有一次成绩不好,或者一项任务完成的不好,就天要塌了似的,忧心忡忡,满脸焦虑。殊不知,家长的焦躁是会传染给孩子的,这个时候孩子的内心会产生害怕、焦虑,甚至是逆反,和家长的关系也会越来越紧张。
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孩子由于不堪生活和学习的焦虑而选择了极端的行动,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这是家庭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
孩子的思想还处于成长的初期,很多方面的认知是没有的,甚至这些认知很多家长都是缺乏的。孩子的成长是有周期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孩子的成长是有周期的,每个阶段做每个阶段的事,家长不能只从眼下的短期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应该从一个正常的长期效应来看孩子综合的发展,只要孩子的成长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偏离轨道就很好。孩子要从小打好基础是不错,但是不能把高考的压力早早就施加到小学生身上。上小学的孩子离高考还远着呢,孩子如果经常考试不好,那家长要注意帮孩子赶上。如果是偶尔不好,你就如临大敌,这样只会给孩子施加压力,压抑孩子的正常成长。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不断犯错后重新积累的结果,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失败很多次,并且越往后的失败带来的损失是越大的,但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孩子的早期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有周期性的,他每个阶段的失败都是为下一阶段的成功打基础。我们要学会接受失败,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失败,只要能正确地对待失败,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在失败中锻炼自己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认知和抗压能力,这样的结果比从来就没有失败要好的多。
我们成年人现在回头看看,我们这一路走来,是不是都有经历很多失败,才让我有了成熟的性格和完善而正确的世界观。我们要给孩子该有的成长过程中犯错的空间,也要给他们必须的综合能力成长空间,要改变孩子,让孩子变得优秀,我们要先改变自己,让自已先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我小时候,我们家有六口人,父母和我的三个姐姐,还有我这个家里唯一的儿子。在以前靠劳动为生的农村,这样劳动力单薄的家庭组成是不太利于生产劳动的,家里的农活只能靠父母来硬撑着,早年的辛劳导致了他们晚年的体弱多病。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这是哪个时代和家庭构成影响的,是难以逃过的。
任何一个人,从小到大,再到老,正常的身体健康状况也是有规律和周期的。在某个阶段,违背了这个基本的规律,就会给后面的阶段产生不好的结果。就像我父母那样的,没有劳动帮手,为了养活一家人,早年的辛勤劳动就给晚年带来了身体上的病痛。
在今天,绝大多数人已经不用为了活下来而辛苦劳动了,照理可以平衡好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了。事实却不是这样,很多人为了眼下的短期快乐而肆无忌惮地消耗着自己的身体的健康,也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前途和成功,挥霍着自己的健康。网络上每年都有很多很牛的年轻人,因为健康问题而早早离开大家。也有很多年轻人,晚上不愿睡觉,刷视频或追剧等,把自己搞的年纪轻轻,身体却是亚健康的孱弱。
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忽略万物的发展规律,身体的健康更需要一个良好的运作环境,任何无视规律的放纵必定会产生不好的后果。既使眼下还未发生,它却在某个地方悄悄地躲藏着,积攒着。它不会在沉默中灭亡,只会在沉默中爆发,等到爆发的时候,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猝不及防。
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缺乏能力,也不缺乏认知,但是却没有把一些认知总结落实到自己的身上。对于我们生活中的教育、工作、成长和健康,我们习惯用短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生活,不太愿意用长期的规律性的眼光审视自己。因为短期的东西离我们比较近,感觉容易抓住,而长期的东西有些渺茫,我们习惯会忽略和忘记。
作家雾满拦江说过这样下面这样一段话:
—当你以一生为周期,看到的是时代和人性,看到的是规律。
—当你以十年为周期,看到的是常识与规则变化。
—当你以三年或五年为周期,看到的是胆识和眼光。
—当你以一年为周期,就会相信天赋和能力。
—如果你以天为单位,什么也看不到,就只能寄望于奇迹和运气。
文字不同,内涵一样,我们需要习惯于用长期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生活,用一种平衡且平和的心境面对生活,努力而不焦急,勤奋而有度,追求上进而不急功近利,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让自己主宰生活,而不是被生活牵着鼻子任意东西,从流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