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感悟之三:过年回家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今年春节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后的第一年,作为传统节日春节被赋予文化内涵和影响力。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将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过新年,春节丰富了中国人独有家国情怀。

人间烟火味,最浓中国心。从腊八开始喝“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种安排各地不全一样,重要的是一点一点增加过年的气氛。家家户户都是锅台上热气腾腾,香飘四溢。

历史上把过年的日期几经变更,商朝为十二月一日,周朝改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改为十月初一。汉代汉武帝制定《太初历》,这个年确定为农历正月初一。汉代到民国两千多年里,年都是正月初一。到1912年,民国使用公历,出现两个年,一个是跟西方一样的公历新年,一个是传统的农历年,也就是春节。

年夜饭是年里最为浓重的时刻,全家人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回顾一年来的过往;互相祝福,说些来年的心愿。饭桌上都是满满的亲情,举起酒杯拿起碗筷,长辈们的叮咛和家人间的亲昵,把亲情话语和浓浓的亲情,传递到每个人的心中。在除夕夜守岁迎新的习俗。一家人饭后放放烟花,或坐在一起看着春晚,满怀喜悦地等待新一年的到来。

过年放鞭炮可以大大地烘托年味。今年春节可以放鞭炮烟花,节日的气氛显得非常浓厚。各地放鞭炮时间不一样,一般放鞭炮在大年三十年夜饭前、除夕零点、初一早晨开门时、正月初五早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可能各地风俗不一样吧,我们一般在大年夜零点,会放一挂大鞭炮,也是一年里放的最大的鞭炮,寓意迎接新年驱邪。屋内欢声笑语,屋外炮竹声声,烟花映红天际,鞭炮声把新年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

初一早晨开门是也会燃放鞭炮,叫“开门炮”,民间有开门炮放的越早越好,象征新年平平安安、万事如意。家里的开门炮,铺开在大门前,红彤彤一大片,象征新年里日子红红火火、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每年大年三十和初一,我都要编上几十条原创信息,针对不同人群,发给一些新老朋友、老同学,久不见面亲朋好友,送去新年的祝福,也让他们知道平时没有太多联系,但是我从未忘记对方的亲情或友情。

对于常年在外的打工人,都会等到年关,打起背囊坐上回家的火车,也是这个时候出现中国特有的大迁徙。因为家里有父母子女的殷殷期盼,过年更有一种特别的意义。那些过年回不了家,他们会电话里或视频中,听一听亲人的声音,说一说心里的话。

人情味是最深的年味。冯骥才说:“年实际上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中国人重亲情,过春节还有拜年走亲戚串门,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亲情,过年素来喜欢拜年,“初一拜殿门,初二拜丈人,初三拜屋底,初四拜邻舍”。新年走亲访友,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新年好,恭喜恭喜”。喜从祝福声里来,也在彼此祝福之中。

    小时候,过年是都是穿新衣、放鞭炮、收红包的快乐时光。那时候,也不懂什么人情世故,只知道跟着大人走家串户,收红包时说声“谢谢”,转身兴高采烈地数一数。有时候,父母会看看收了多少红包,再加上几块钱,给那些送红包的亲戚家的孩子或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意识到,过年是为了维系家族和朋友之间的关系。长大后,过年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义务。

    每年春节,我们都会准备些礼物,正月初一一般都去拜访亲戚长辈,后几天是朋友聚会。这些活动不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是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对朋友的关心,以及对家族和村庄的归属感。那些话语,那些礼物、红包和问候,其实都是人情世故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传递。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在人情世故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过年,也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人际关系的机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能相聚在一起说说话,彼此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机会停下脚步,去思考自己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为未来的日子里有个彼此心灵依靠。我们可以通过送礼物、发红包、说祝福语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过年了这些简单的举动,都是我们人情世故的体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在年里依然能够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也是这每一个年里,在琐碎的细节中,我们从大人那里学会了人情世故,如何在长辈面前表现得谦逊有礼,如何在朋友之间保持真诚和热情。我们也学会了在相聚时,如何应对各种话题,如何在社交场合中保持得体。

  新年里,当我们在这个忙碌于各种聚会和拜年时,不妨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那些人情世故背后的情感。因为,我们过的不是年,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那份温暖而真挚的人情世故,是那份真切而热烈的亲情友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