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年代,为什么这么说?当下,我们手机微信的各个公众号、父母老师都是正能量的载体:他们总是换着各种法子地让我们别偷懒、多学一点、用心一点、认真一点。而我们对这些早已听得两耳生茧,认为不过只是老生常谈罢了。那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还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拿出来反复翻炒?因为我们知道但做不到,因为它很重要。
如果我们现在能随心所欲的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状态,那么在紧张忙碌和惬意随性的状态之间,一定会选择后者吧。随性而惬意的生活?是在明亮的大房子里儿女膝下承欢,是出现在世界的各处留下旅行的足迹,还是其他?看过爸爸系列综艺的都知道,杨威、田亮拥有前者——而这,是他们年轻时冒着伤痛一次次重复练习的回报;前天参加职业规划宣讲会的知道,传媒学长徐欣儿拥有后者——而这,是他十几年坚持创业的结晶。付出才能有回报。
人生有一个个的阶梯,七岁之前我们在幼儿园探索世界、牙牙学语;七岁到十三岁我们在小学掌握语数英最基本的知识;十三到十九,我们更进一步地学习、发现甚至明确了自己的真正的爱好;而现在,我们更加充实自己,学习沟通、组织、调和、策划——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在成长,这毋庸置疑,造成人与人差距的是有没有坚持、有没有上心、有没有真正落实到实践。
如果天上能掉下馅饼就好了,我老爱这样想。总是在听音乐会的时候羡慕小提琴手高贵淡定的气质和她倾泻而出的琴声,这时候就脑补自己曾经学过并能站在聚光灯下奏出一曲缠绵悱恻的梁祝;总是在看辩论赛时羡慕别人的凯凯而谈,这时候就脑补自己曾经熟读诗书名言能舌战群儒;总是在游泳池狗刨时羡慕人家的蝶泳,这时候就脑补自己曾经熟练于游泳能让我现在成为水中的花。羡慕?是因为我曾经的放弃和逃避。
因为游泳难就半途而废,英语难就逃避不学,如果一直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那最后,停在原地的你只剩下无边无际的可怜。吴青峰的再遇见唱的好:“我在离开你之后就一直往前,转眼之间你的世界一步一步越离越远,看到你还依稀觉得有点可怜。” 别让自己只剩可怜,在遇见一个机会的时候就只能一笑而过——因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与懒散懈怠的你无关。在遇见对的人的时候就只能擦肩而过——因为优秀是他的,与平凡普通的你无关;是不是我的摄影再精到一点,他就对我刮目相看;是不是我再幽默风趣一点,他就会对我更上心;是不是我再打扮得好看一点,他就会被我追到手?这个时候,我就会埋怨过去的我虚度光阴,让现在的我追不到仰慕的学长。
每个人都想优秀,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优秀。我们和出众之间的距离,其实只是关掉电视剧让书籍杂志取而代之,只是从温暖的被窝里坚决一点离开让晨练取而代之,只是从白日做梦里拔出来让实践和努力取而代之。这样,至少我们不会辜负当下的时光,不会虚度一个人生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