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無之含義:
[明] (1)、作名詞則謂:原無一物,本不存在。
(2)、作動詞則為:常處無我無心無欲之時,與常有對待之境。
[悟] 道隱莫測,無心運化,如人當其思慮未起,一念不生之時,即是常無。從道心之生滅觀,此際最能見物知道,知道則見心。
2、欲之含義:
[明] 欲者,人體官能需求之原動力,如飢思食,寒思暖,衍而為人之對祿位名利富貴榮華喜怒哀樂,一切有為,得失結果之所由生之因。
3、妙之含義:
[明] 妙者,一也。微始之極,無中生有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
[悟] 常無者,欲以微成空虛。觀其始物之妙一也。
4、欲觀其妙之含義:
[明] 道體精妙莫測,其觀之要,不外在無有始母之間。凡物之成必有欲,即有神(我);當其於常無之時,觀其自無而有,自始而母,則得無而存之實用法則矣。此物之成,即果也。
老子於此棄果而言因,即棄物而用神,此老學之精妙也。
[悟] 無也有也,吾身亦同。當於尋常日用間,安心於無,即常以無欲之靜,而廓然虛無,意識卻泯,不存空見;空無所空之時,以神會神,從而游心於天地之始,在一無所著中,向內觀照,得其自見之觀,乃知道體在天地之始中,不用道皦之妙處。故常無,欲以觀無之生有,不過造化寄寓之異名耳。寄來何足喜,寄去何足悲,故至人不耿耿於得失寵辱之來去也。
5、常有之含義:
[明] 大道虛無之體,既予萬物以有以名,則物物皆在道體中常有矣。此即一物一太極,一物一太空也。
[悟] 故守中抱一,有意參持,應即心常有常存,於尋常日用中,應事處變,動心於有,關照道體,則身有生死,心無生死,得常有矣。
6、皦之含義:
[明] 皦者,珠玉潔白明淨貌,通曒而不作曒之以光明與暗濁為對稱。
7、 欲觀其皦之含義:
[明] 以玉喻理微而紋顯,質淨而體明。此由妙入皦之功,雖狀象可信,究屬妙之次功,非道之大者,歸終回復也。
聖人之能坐泥濘而不為汙(同污),處清淨而不為高,當生不為來,當死不為去,齊萬物,一窮通,時至而行,無窒無礙,視功名富貴,利祿寵辱,有亦無者,蓋不以為常有也。
何有欲耶?內觀所自出,外觀所歸趨,慎不多求於常之外,蓋欲於其常有之時,守中抱一,觀其形象,從母而生,復歸於無之究竟也。夫有以為利,必以無為用,雖有之實用偶成,終至於滅亡。故欲之所本,适道而後濟也。
[悟] 有欲之動,隨順萬物,情識盡消,向內觀照,一無所執,觸機起感,以神會神,以化合化,心領神會,心悟道用,從心所欲,深入萬物之母,天真自呈,自然得由妙入皦之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