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的影片很多见,可真正能够透过大银幕重新引发我们对于一位历史人物深度思考的影片可谓少之又少,但在看《孔子》的时候,影片中这位今天的第一圣贤在当时“悲剧”式的遭遇还是引起了我对于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另一番思考。
影片以孔子在鲁国执政为开端,周游列国后回归故里为结束,始终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既有鲁国庙堂之上讨论“堕三都”时的明枪暗箭,又有“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既展现了孔子及弟子们的师生之情,又有“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情。
《孔子》全片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高潮扣人心弦,虽然时长两个小时,但是依然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春秋乱世,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的“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为我们呈现出宏大壮观的视觉盛宴。
氛围的整体感也体现在全片大气的摄影上:“夹谷会盟”山雨欲来,彰显圣人箭艺和智谋;“堕三都”短兵相接,明快的节奏营造紧张氛围;“武子台平叛”夫子亲自擂鼓挥兵,展现军事才华和大将气度;“齐鲁大战”是影片场面最为壮阔的一幕。
鲁国公的天真无邪,贵族们的咄咄逼人,孔子的满身抱负,孔子的弟子的无怨无悔的追随,国与国之间的严峻形势,勾心斗角,朝代更替,无不一一向我们招示了整个时代压抑沉闷的氛围。生不逢时,这话应该用在孔子身上也不算错。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兴衰史,强国应靠法家,治国则需儒家,很显然,他的思想理念或者说他的个人才干可以处理好一城一池的安危得失,却不足以使一个国家真正强大。儒家中的一些中庸、刻板的思想糟粕,甚至一度成为我们民族发展前进的绊脚石,间接促成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劣根性,直至近代五四新文化运动才发生转变,却依然影响至今。不过孔子就其思想理念而言却又是幸运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儒家思想竟会被日后的封建统治者作为治国之本,自己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圣贤,影响了一个民族甚至可以说是世界几千年来发展的轨迹。
后人们对孔子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得孔子的思想仍在不断传承、发扬光大。而发展直至今天,孔子的儒家思想现已分布到世界各地,渗透到各个地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