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光暖黄而清澈的意大利小镇,仅有六周的时间内,竟诞生了一个甜腻温情与哀伤交织错落的故事。在这场故事里,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丝恶意,两个少年在亲人、友人缔造的理解之网中遵从内心的意愿,将六周的时间,编织成永恒之梦。
这便是Elio和Oliver的故事。而潜藏在故事背后的,其实是一种追问。
影片中17岁的Elio,对来自于美国、比自己大七岁的Oliver渐生爱慕之心。在80年代的那座意大利小镇上,他们骑自行车、参加舞会、游泳,白日光芒耀眼,夜晚水波飞溅,每一幅画面,都沾染着青春的气息,明亮、干净。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唯美的画面以及甜炸的情感会使人忘记这是同性之恋,但在长达一百二十多分钟的时间里,我的一切感动都基于Elio和Oliver是同性的大前提。
因为是同性,所以在袒露心迹时才会有诸多牵绊,不束缚于传统眼光的坦荡才更使人钦羡,父母的守护乃至“纵容”才更能触碰到最坚硬的心之内核,斩收数滴泪珠……
在这部电影里,满溢着爱与善意。
当Elio的女朋友发现Elio的取向以后,几乎是第一时间来告诉他:“我只是想告诉你,我一点也没有怪你”;
Elio的父母在直到他与Oliver的感情以后,没有歇斯底里地阻拦,反而很平静,甚至主动提议让Elio加入Oliver回美国前的旅行……
当Elio旅行归来沉浸在别离的愁绪中时,他的父亲与他有了一次长谈,而这段长谈,在某种程度上,堪称整部影片的沸点,字字句句几乎毫不用力,语气缓慢而悠长,却有力地砸在空气上,“嘟嘟”作响。
父亲从一开始就知道Elio与Oliver之间的事情,却从未加以阻拦,甚至发自内心地希望Elio能够与Oliver之间发生一些事情,而Elio可以浸入这段美好的友谊,或者说超越了友谊的情感。
对于破天荒地经历一段前所未有的、仅六周就落幕的情感的17岁少年Elio来讲,在思绪交织、恍若刚从梦境中醒来的时刻,最需要的并非逃避,而是捋顺心绪,继续去感受。
Elio的父亲深知境况如何,尽其智慧与经验疏导Elio。
父亲说:“在你最猝不及防的时候,上帝就狡诈地找到了我们最脆弱的地方,你只要记住,我在这里。现在你可能不想去感受什么,或许你从来不希望去感受什么。
或许你不愿意向我倾吐这些事情,但是请感受你所感受的。你有过一段很美好的友谊,也许超越了友谊,我很羡慕你。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以致在30岁时,自己的感情就已破产。
现在,你充满了悲伤、痛苦,别让这些痛苦消失,也别丧失你感受到的快乐。”
为了快速愈合,我们从自己身上剥夺了太多东西。
与其说这部电影是为LGBT争取更多的权益,使其更为世人理解与接受,倒不如说,导演极尽画面之美、情感之美、善意之美,是为了强调这句话。
在越来越多的LGBT为了爱冲破了阻挡在他们眼前的屏障时,我想这本身不是为了与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抗争。这只是,他们再也不愿意从自己身上剥夺悲欢的体验了。
压抑内心的情感拖着疲惫的躯壳遗憾地度过余生或许比受人瞩目要更加容易,但那份曾经躁动的心,才是弥足珍贵的。当暮年降临,皓首面皱,万般冲动也比不过年轻的一次热血沸腾,即使热血之后是疼痛,那也是很美的疼痛。
之前,戴维娜在演讲中提到,当代年轻人没有疼痛了,
“我们的内心有多久没有被无比锋利的情绪填满?有多久没有感受到一种富足的疼痛?而疼痛,才是身体的重量。”
我想,也许Elio的父亲的某些话语与这句话有着相通的潜在关联。即使清楚地知道孩子会受伤,情感在经过极度的欢悦之后会被烈火灼伤,也依然为其放行,甚至开辟路径。他羡慕他的痛苦,
他深知,拥有一些疼痛,也是富足。
我们都有规避消极事物的意识,但是,当自己清楚地感知到心之所向的时候,或许把脑袋和理性扔在一边,让心指引自己前行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这里的心之所向,不拘泥于情感,也包括学业、工作、旅行等任何想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刻,毕竟,并非所有人都能幸运地享有迫不及待的冲动、灵魂被电击的机会。恰巧碰到了,去感受是勇气,更是福气。
就如故事结局时Elio对着燃烧的火苗时脸上泛起多种表情,疼且美,但若屈从于世俗,大概就只会有一种表情,叫作“如果”。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痛苦,远美
于自我剥夺与捆绑的妥协之苦。如果终将历经苦难,为什么不要最美的那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