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唐睿宗传位给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改年号为先天。
先天元年(712年),太上皇李旦,退位不退休,还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以及重大的政治军事问题处分权。
这时候候朝廷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皇帝李隆基,和太上皇李旦。太上皇为了制约李隆基,还放权给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她趁着太上皇偏向自己,就向宰相队伍里安插亲信。发展到后来朝廷中七位宰相五出其门。
唐朝时期的宰相队伍是一个集体,是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唐朝的中书令(中书省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尚书令(后改为尚书仆射,尚书省长官),及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是宰相。唐高宗以后,尚书仆射地位下降,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其他参议朝政的百官,如果也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加衔的,也是宰相。
当人事安排差不多的时候,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图谋政变,准备以羽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取皇位,实现其女皇梦。
宰相魏知古得知这一消息后,报告玄宗皇帝,玄宗在郭元振(时任宰相)、王毛仲、李宜徳、高力士等人协助下,提前进行反击,诛杀了左右羽林军的首领,在朝廷中诛杀了参与谋反的四位宰相:崔湜、岑羲、萧至忠、窦怀贞,太平公主的党羽被消灭殆尽,太平公主自杀。太上皇宣布交出全部权力,至此,李隆基掌握了一个皇帝应有的全部权力。
先天时期七位宰相五出太平公主门下,这些宰相是:(太平公主门下五人)崔湜、岑羲、萧至忠、窦怀贞、陆象先(虽出其门下,但拒绝参与政变)、(另外不依附太平公主二人)郭元振、魏知古。
政变之后,玄宗把流放在外的刘幽求和在洛阳的张说,调回长安,担任宰相。
骊山阅兵之后还任命了姚崇为宰相。之后改革宰相制度,把宰相兼任制,改为专任制。
十月,改年号为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