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柒小妞去商场,她大老远看到了肯德基,就飞快地冲过去,不管到哪儿看到KFC都是这么激动,因为她知道每个KFC里面都有滑梯。这大热天的又能在空调房里待着,又有免费的滑梯玩,也是美事儿一桩,至于KFC的汉堡,柒小妞倒是没多大兴趣。
进了餐厅,柒小妞直奔滑梯房去了,到了门口自己脱了鞋子就进去玩儿。刚开始就她一个人在那玩,过了一会儿去了个小姐姐,她俩都在里面玩,虽然互相也没交流,但互相也不干扰,还算有序。
过了一会儿,柒小妞见小姐姐没有从台阶上滑梯,而是直接顺着滑梯从底下往上爬,于是她也想要尝试着从下往上爬,在她很小的时候,想要顺着滑梯反向往上爬,我都是告诉她这样很危险,不让她这样玩,现在也两岁了,我觉得可是试着让她尝试一些新的玩法,就没再阻止,而且其实我还是比较提倡她自己去开发一些新的玩法的,在安全的前提下。一个玩具我们大人都是墨守常规去玩它,早已形成思维定式,可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不被禁锢的思维是珍贵的,因为这是创新的源泉,所以会支持她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她和那个小姐姐各玩各的,还算和谐。后来又去了几个小男孩,有点皮,总会撞到柒小妞,不过因为没有大的冲撞,我也没干涉,只是提醒柒小妞要小心点。
然后中间有一次,柒小妞顺着滑梯从下往上爬,爬到快一半的时候,有个小男孩上到了滑梯的上面,然后就坐在滑梯顶端准备滑下来,他看着上到一半的柒小妞,丝毫没有相让的意思,柒小妞也不得不抓紧了两边停在了半中间,这时她看看我,又看看爸爸,她不知道该怎么办,想向我们寻求一个答案,柒爸爸低着头刷着手机根本没看到,我呢,我其实很想告诉她,是你先上来的,他后过来的,按照顺序他理应让你先走。可我不能这么说,因为大家默认滑梯就是要从上往下滑的,要别人看来,柒小妞是在影响别的小朋友玩滑梯的,我若不制止反而纵容,显然是不对的。
可我并不想否定她的新玩法,于是想以另一个角度,告诉她为了她的安全起见,先让小哥哥滑下来,不然他一松手加速冲下来柒小妞是躲闪不及的。
可我还没开口,柒小妞已经主动自己退了下来,让那小男孩先滑下来,然后她才又开始往上爬。
我不知道她是出于什么原因退让,是因为对方比她大她害怕?还是因为僵持在滑梯半中道她累了?总归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后来几次相同的情况,柒小妞都是退下来,让对方先滑了,有的时候柒小妞已经快要爬到顶,却又突然被挡住,她还是选择先倒退着爬下去。
在一旁的我虽然没说话,但却是万分纠结,心中打起大大的问号:当孩子的思路同世俗的规则相冲突,你站哪边?
当年我的父母,选择站我。
初中时候,英语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用英文写一篇日记。当时正值伊拉克战争全面爆发,我特意看了新闻联播,又是翻阅报纸,又是查英汉词典,下了很大功夫,写了一篇很长的英文日记。父母对我赞赏有加,我也十分自信地认为自己这篇日记会是一篇十分出色的作品。
结果,第二天被老师当堂痛批,原因是这样的文章在考场上风险太大,涉及太多复杂词汇,写错要扣分,语法也容易出错,老师还专门说了我一句:别的同学都写的在家里打扫卫生、写作业、吃饭睡觉,就你写伊拉克打仗,到时候别人都拿满分,你连及格够够呛!
我并不放在心上,我认为自己为之付出了努力,就比那些墨守常规的流水账作文强,回家告诉父母,他们坚定支持我。不过后来他们也说了,作为一个作业,我认真且努力,这很好,如果考场上为了得分,还是尽量写自己拿手的内容。
这其中的无奈,三言两语说不清的,一方面,青春年少,跳脱的思路应该被支持,但另一方面,你想要有所成就,首先需要再考场上脱颖而出。
或许我也该告诉孩子,很多事情要分开来看,创新,或多或少都带有对规则的对抗,有些情况能创新,但有时不能。
可是她才两岁,她能懂吗?
中午柒小妞窝在我怀里听故事,我准备和她聊一聊此事。
我说:柒儿,你今天上午玩滑梯开心不开心呀?
她说:开心!
我说:后来去了两个小哥哥,你和他们一起玩的时候开心吗?
她说:小柒柒玩滑梯,后来两个小哥哥,小柒柒害怕,就不玩了。
她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害怕?小男孩欺负她了吗?我回想了下,好像没有什么冲突呀。
我问她:柒儿为什么害怕呢?
她不说话。
我说:小哥哥踩到你了吗?撞到你了吗?
她没回答,但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我换了各种方式问她,最后大致明白了,她说的害怕应该不是害怕的意思,应该是在几次和小哥哥“狭路相逢”的时候她不知道该怎么做,感到疑惑。
我想了想,对她说:如果滑梯只有你一个人玩的时候,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爬台阶、爬滑梯都可以,但是如果有别的小朋友在,那咱们就要像小熊绘本上讲的一样,大家都从台阶上去,从滑梯下来,排好队,一个接一个。
她听完没回话,开始说别的。
我不知道我说的她懂不懂,但显然她不想再聊这个话题了。
我没再多说,开始给她讲故事。
等到机会合适,想再和她讲一下,大家都是从上往下滑的,咱们不能让别人玩不成,但如果大家也都同意可以从下往上爬着玩,那么按顺序谁先来的谁先行咯,不因对方比咱们大什么的就退缩。
唉,太难了,既想保护她纯粹的心,又不能和规则硬碰硬,还得让她懂这其中的道道,太难了。
其实以往的日子里我有太多这样纠结的时刻,都是我育儿路上的绊脚石,都能专门开个专题写了,我看我得去研究研究儿童心理学,孩子要成长,我更需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