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还是见缝插针的拜读李老师的佳作。李老师与学生的书信堪比《傅雷家书》了,说来都是师长对于孩子的谆谆教导,更是朋友之间的亲密交流。
让我动容是任安妮的例子,她永远的停留在了14岁。这里面有李老师对其的误解、愧疚与忏悔。是啊,千万不要主观臆断学生,毕竟那是我们没有经历的人生。每个人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就不要先入为主。
李老师还说,教师能给予学生的不多,能够不打击其自尊心,就已经是功德无量了。这一观点与我的想法一拍即合,我始终觉得,好的学生是自己努力和家庭教育好,教师能认同并且强化其而已。千万不要觉得,学得好的学生,都是老师的功劳,其实不是。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一直在这本书被提及。而我接触这句话是刚工作那时,那时候我们办公室的罗老师还是校长,我一身学生气,完全不懂教育,自然对这句话不理解。而现在通过拜读李老师的佳作,我才逐渐明白罗老师的用心良苦。
不知道为什么,读这本书时候,我总是能在脑海里浮现罗老师的背景,可能是罗老师的教学与李老师有太多相似之处。包括罗老师当校长时拒绝捐赠方给学校做橡胶跑道的好意,罗老师创设“U是光”的特色诗歌班级,罗老师在综合实践课带学生出校门采风的活动等,罗老师有太多值得我学习。
还有罗老师一生为慈善奔波,联系捐赠方,每个学期都给山里的孩子捐赠衣服、鞋子等。
所以通过李老师这本书,我更加深刻的关心身边老师所践行的教育理念,也认识到了自我的不足。